香港成為怨氣之都 港鐵、馬時亨「功不可沒」
是誰令「爭氣之都」變成「怨氣之都」?港鐵在工程和營運的連串失誤,加上車費和物業價格高企,增添市民生活壓力,港鐵肯定是怨氣來源。港鐵主席馬時亨聲言港鐵會爭氣,卻沒有設想如何除去社會怨氣,即使他即將卸任,港人也一定記住這筆帳。
馬時亨在上周六(6日)與傳媒聚會。他承認沙中線工程問題令港鐵這個「金漆招牌」蒙上污點,又期望港鐵會爭氣,排除萬難,聲言污點不會長留。同時,他多番為港鐵辯護,例如指政府持有港鐵是「原罪」,甚至令港鐵成為眾矢之的。他強調票價公道,港鐵經營物業業務旨在穩定票價,非不務正業,又認為現時難當公職,因為處處被人針對。他慨歎往日港人努力讓香港成為金融中心,但今天香港已成為「怨氣之都」。
馬時亨認為政府持有港鐵是原罪,但他忘記了,如果沒有政府一直用潛在物業收入補貼興建鐵路的開支,沒有偏袒鐵路的運輸政策,港鐵難以啟動工程,也不可能有穩定的企業盈利。政府實在對港鐵「有恩」,港鐵好應以優良的服務質素回報政府,為市民解決出行煩惱。
平情而論,港鐵推出不少車票優惠,按原價計算的車費,亦未必是世上最貴。誠如馬時亨指出,樓價、薪金、食物升幅遠超港鐵票價。只是薪金升幅落後物價,港人才感受到開支緊絀。但必須指出,港鐵財政健康,盈利穩定,控制權在政府。而特首林鄭月娥上任前曾稱港鐵是施政大山,港鐵應身先士卒,更主動平抑車票價格,舒緩市民出行開支。
另外,港鐵事故接二連三,仍然提出加價,怎會不惹來批評?港鐵認為這是按機制辦事,而且不只一次落實加價後,提供票價優惠對沖,已是禮待乘客,但這只是反映制度走歪了,必須修正。若果港鐵能夠及早提出更改票價調整機制,例如港鐵把更多利潤分享作票價優惠,又如港鐵與政府計算可加可減機制時,以運輸業實質工資指數計算,而非現時的名義工資指數,社會怨氣定會減少。
馬時亨不滿現時當公職經常被人針對,那是因為對公職人員的誠信、熱忱等要求提升,加上資訊發達,公職人員的言行容易被監察。誠然,應付複雜的社會環境,公職人員的壓力會更大,擔任港鐵主席的職務更不可小看。尤其是港鐵經歷四十年發展,由十數個站的鐵路,變成支配每天550萬人次通勤的運輸網絡,加上住宅、商業、零售業務,還要掌管海外業務,聘任1.7萬名員工。責任愈大,能力愈大。
猶記得2015年馬時亨獲委任為港鐵主席時,他宣布首要任務是「確保港鐵繼續為香港巿民提供卓越的交通服務,並完成目前手頭上的四個鐵路項目,將社區更好地連繫起來」。三年多過去,港鐵縱然在大部份時間維持高效服務,但幾宗信號故障癱瘓香港,加上沙中線工程失誤,社會對港鐵大失信心,港鐵表現有違他的承諾。尤有甚者,馬時亨的傲慢,玩弄市民的心態,久未散去。
他的「OK論」就是例子。當時公眾的憤怒源自他的輕佻,無視公眾對高鐵隱瞞事故、管理混亂原因的知情權。事後他道歉了,如今卻重提舊事,並斟酌出處搞錯,抱怨意思被移花接木,澄清評論高鐵而非沙中線,令人摸不着頭腦。他懷怨在心,似乎表示當天的道歉言不由衷,更讓外界感覺他心胸窄,毫無主席之風。
馬時亨卸任在即,港人對他無甚期望,只是寄望前線員工在新領導層督導下,徹底整治亂局,政府必須回購港鐵,並把業務重心回歸本地車務,挽回港人信心,擦亮四十年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