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署試混合廚餘污泥發電可取 政府減廢進程勿停步
渠務署本年二月介紹混合廚餘污泥發電的試驗計劃,縱然該計劃預期每日最多處理五十噸廚餘,佔本地日均生產量不足 2%,但仍值得肯定。政府必須繼續推動食材回收,包括在處理豬油生產的過程上,政府要更加努力,避免豬脂堆填及污染環境。
渠務署推轉廢為能項目 更可實踐電力自供
根據《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17 年堆填區棄置廚餘重量日均約為 3,662 公噸,按年上升 1.7%,但回收量只佔廚餘總量的 0.8%。廚餘其實相當有用,例如餵飼牲畜、堆肥,但香港農業規模較其他地方小,故需另覓出路。
政府在 2016 年的《施政報告》提出在污水處理廠開展廚餘與污泥共厭氧消化,產生生物氣(biogas)並轉化為電力。渠務署與環保署合作,準備今年在大埔污水處理廠推展計劃。該計劃可提供一百萬度電給廠房,佔廠房全年用電量逾 6%,有助稍稍減輕電費。相較之下,預計每日最多廚餘處理量只有五十公噸,比例不足 2%,要配合現已投入運作的小蠔灣廚餘回收中心第一期,處理量才達每天 250 公噸。
比較明顯的進帳,要等待最快於 2021 年沙田污水處理廠推行的同類共厭氧消化系統,以及正在申請撥款、擬於 2022 年落成的回收中心第二期項目,屆時處理量則可升至日均 600 公噸,共佔 16% 左右。
順帶一提,廚餘回收中心投入運作,對電力生產具有重要意義,當中心全力運作後,可以電力自給自足,更有高達 1,400 萬度剩餘電力經電網輸出,等於約三千戶家庭用電量。政府應繼續在新建設實踐電力自供,甚至自建再生能源發電系統,要求兩電購買公營電廠的電力,莫再被利潤管制協議綁死。
收集廚餘阻礙多 政府須主導拆牆鬆綁
必須指出,香港的廚餘處理進度落後於其他國家和城市。《01 周報》去年總結三大原因,即垃圾徵費歷經幾任政府仍未敲定,直到 2020 年底才推出;回收中心的落成時間也較最初估計晚得多,原訂於 2021 年落成的第三期項目,現在仍未聞梯響;不少過往運作的廚餘處理項目,處理量遠遜預期。同期,廚餘量節節上升,成為社會問題。
除此之外,個別廚餘需要專門處理方法,豬脂是其中之一。最近政府計劃收回沙頭角一塊土地興建淨水設施的地盤辦事處,現址正經營豬油廠。廠方本年申請司法覆核,阻止政府收回工廠,指未獲政府安置,又警告工廠結業會導致每年萬噸計的豬脂被棄堆填區。姑勿論官司誰勝誰負,政府也要安排豬脂出路,聯絡廢置食用油收集商及處理商。
任誰也明白,減少食物浪費才是根本解決之道,這正是環境局製作「大嘥鬼」的宣傳目的,但萬一要棄掉食材,政府和社會也要設法阻止把廚餘直送堆填區。
運送廚餘成本一向是商戶和屋苑的障礙,而廚餘收集不盛,廚餘收集商和再造商也難有長足的進展。政府預定在今年下旬開展先導計劃,為部分工商業及家居提供免運輸費及處理費的收集廚餘服務,是打通產業鏈的重要一步。
要服務順利進行,政府要積極與飲食業界及屋苑完善收集程序,鼓勵食肆員工和家庭成員配合。香港品質保證局去年中發表業界訪問報告,提出幾個注意事項,值得參考:一、要減少廚餘雜質:二、物業管理公司要方便商場食肆分類和收集廚餘;三、要留意中式西式和其他菜系對廚餘回收處理的獨特需要;四、要不斷探索減低廚餘臭味的方法。
政府不論由垃圾徵費,興建廚餘回收中心,以至回應食物業界的顧慮,均緩慢非常,一拖再拖。環境局必先展現決心魄力,帶領食物商界、回收業界和市民,共同推動減廢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