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減廢大限剩四年 政府奢言可達標 廚餘年年有餘三宗罪

撰文:張雅婷 羅俊文
出版:更新:

近年惜食運動吉祥物「大嘥鬼」形象深入民心,不過,港人2016 年每日廚餘棄置量高達3,600 公噸,較2015 年增加6.4%。如果將港府四年前發表的「香港廚餘及園林廢物計劃」目標與實際棄置量比較,不難發現本港廚餘棄置量長期不達標,甚至不跌反升,原因何在?距離環境局減少四成廚餘量的目標還有四年大限,環保署堅信可以達標,當局是否真有靈丹妙藥,急起直追?
.廚餘系列三之一

本港每日棄置3,600 公噸廚餘,與2011年相同,即這五年來毫無減少。(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2014 年,環境局發表《香港廚餘及園林廢物計劃》,指出2011 年港人每日共棄置約3,600公噸廚餘,相等於250輛雙層巴士的重量。政府當時計劃以2011年作基礎,將廚餘棄置量在2022年或之前減四成至每日約2,100公噸。不過目標歸目標,翻查環保署統計,環境局訂下的目標多年來都落空,2016 年每日全港棄置量為3,600公噸,數字正正與2011年一樣。換言之,這五年來本港減少廚餘的努力並無寸進。

垃圾徵費一再拖延

究竟問題出在哪裏?垃圾徵費一再拖延、對私人企業欠監管、政府設目標太樂觀,可謂本港廚餘問題一直尾大不掉的三大罪狀。

環境局減少廚餘量四成的假設是基於一系列配套,當中最重要的政策是廢物徵費。在《香港廚餘及園林廢物計劃》指出:「台北及首爾在推行都市固體廢物按量徵費及宣傳工作數年後,廢物產生量減少約20%。我們(環境局)指望假設透過『惜食香港運動』及都市固體廢物按量徵費,香港亦可達致相若程度的減廢量。」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去年介紹用都市固體廢物徵費計劃,市民棄置垃圾需購買專家垃圾袋。(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其實,政府早在1995 年已委託顧問研究廢物徵費,但制定相關政策延宕多年,2005年才由時任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提出首項關於固體廢物徵費的政策大綱,至上屆政府再交予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作公眾諮詢。

2014 年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快將完成公眾諮詢時,時任委員會主席陳智思曾表示,預計垃圾徵費最快2016年實施。事實是,實施收費的時間較陳智思預計的足足遲了三年,即最快2019年下半年才落實。

建廠估錯價拖後腿

環境局預期,本港須在2014至2024年間設立一個包括大約五至六間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的網絡,該中心於廚餘回收扮演重要角色。「計劃」指出,若本港有機資源中心第一至五期相繼啟用,2022 年或以後,每日共可減少1,300公噸廚餘。按「計劃」,第一期有機資源回收中心於2016 年年中啟用,2018 年年底第二期啟用,第三期於2021年初啟用。

距離最初目標已近兩年,有機資源回收中心一直只聞樓梯響。原來,港府計算錯漏,導致招標出現波折,回收中心工程延誤,隨着工程費用急劇上升,第一期工程的開支亦比原先估算的不足五億元多了逾兩倍。

2012 年首次招標時,由於入標價遠高於估計,政府中止招標; 2013 年再招標,2014年工程終獲撥款15.8億元。最終,工程拖延了四年才動工。環境局最新的說法是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一期將於今年上半年開始運作,預計每日能處理最多200公噸廚餘。

廚餘加工欠監管 

有機資源回收中心仍未上陣,斥資1,620萬元建造的九龍灣廚餘試驗處理設施率先於2008年8月投入服務,環保署曾指該設施每日可接收最多四公噸廚餘,但審計報告揭發,2008年8月至2015年6月期間,該設施實際廚餘處理量平均每日只有0.89公噸,僅為當局聲稱最高處理量的22%。

至2015年9月,環保署向審計署更正,九龍灣設施最高處理量為每日1.37公噸,同年首六個月其實際廚餘處理量平均為每日 0.65 公噸,仍不足環保署調整目標處理量後的一半。時隔三年,環保署稱現時該廚餘試驗處理設施的平均廚餘處理量為每天一公噸。換言之,設施營運10 年,遠未發揮最大效用,成效並不理想。

九龍灣廚餘試驗處理設施成效未如理想外,坐落屯門環保園的廚餘處理公司華南再生資源(中山)有限公司的廚餘處理量同樣從未達標。(見另稿)

工商廚餘急增三成 

若將廚餘量細分為家居和工商兩部分,不難發現前者跌、後者升。2016 年的家居廚餘人均棄置量為每日2,326公噸,按年減少3%,亦是連續三年下跌。相比之下,工商廚餘的棄置量2016年為每日1,275公噸,較2015年急增29.4%。換之言,減少廚餘棄置量要達標,需先從工商業入手。

面對上述「大山」,環保署有三大應對方法,包括開展新階段「惜食香港運動」、發展廚餘處理設施及新設廚餘回收組。環保署指,政府將試行為食環署管轄的40 個街市和熟食中心及9個房委會管理的商場的廚餘作源頭分類,運往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一期回收再造。

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一期今年開始運作後,預期每日能處理最多200公噸廚餘;第二期如今預料於2021 年啟用,每天可處理最多300公噸廚餘。至於第三期則未有落實日期。另外,在大埔污水處理廠進行的「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已開始興建,預計2019年開始運作,每日處理最多50 公噸廚餘,試驗計劃成功後亦可逐步推展至其他地區。

環保署亦將新設廚餘回收組,專責推行廚餘源頭分類及回收,研究及制訂新的政策及廚餘棄置監管措施,包括研究強制產生大量廚餘的工商業機構廚餘源頭分類,以及在香港推行廚餘源頭分類計劃的可行性,但未有詳情。

黃煥忠如果沒有新的廚餘處理設施,政府減少廚餘棄置的措施未必能立竿見影。(吳鍾坤攝)

學者:欠額外廚餘廠難減廢

環保署相信,廚餘棄置量減少四成,即1,440 公噸的目標仍可以達到。不過學者和環保團體都指減廢目標太樂觀,政府如意算盤未必打得響。浸會大學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總監黃煥忠指出,首兩期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合共只可處理500 公噸廚餘,加上「惜食運動」預期再減少一成廚餘棄置量(約減360公噸),尚有580公噸廚餘「差額」,即要再減16%廚餘量。他認為,即使垃圾徵費能如期在2019 年下半年落實,距離2022 年大限只有兩年,如果沒有新的廚餘處理設施,未必能立竿見影。「要減少廚餘,一定要有人收,兩期有機資源中心都收滿後,單靠市民源頭減少廚餘,並不容易。除非有其他廚餘回收設施,否則政府的如意算盤未必打得響。」

環保團體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支持政府為減廢訂立目標,惟他指出,當中有較多項目滯後,以致目前的廚餘棄置量停滯不前。他批評政府得知計劃遇到阻礙後,沒有檢討及使出更多行政手段配合,令目標變成空談。「好明顯是失敗,2022 年的減廢目標很大機會實現不到,不如趁還有少少時間,想想如何做得更好?」何漢威解釋,垃圾徵費能否如期落實仍是未知之數,政府當務之急是向市民灌輸相關訊息,增強市民對廢物徵費目標的認識及信心。他警告,如果廚餘棄置量未能於四年後達標,屆時市民只會覺得政府不能依計劃執行政策,減廢工作失敗,政府需為此承擔責任。

上文節錄自第103期《香港01》周報(2018年3月19日)《減廢大限僅餘四年 政府奢言可達標 廚餘年年有餘三宗罪》。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3月19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3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