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難阻「中國製造2025」走向成功 製造業升級由民間自發推動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有外媒報道,中國計劃調整「中國製造2025」,加大對外國公司的開放力度,以化解與美國的貿易爭端,並正起草另一方案來替代「中國製造2025」。 不過,「中國製造2025」是國家戰略,不僅有白皮書且已包括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怎麼可能因中美貿易戰,美國希望修改而修改。

中國避免跌入「中等收入陷阱」

事實上,中國經濟發展已走到一個新階段,過去40年改革開放,令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居民收入不斷提高,但取得如此成就,中國也要開始思考如何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即是既無法在工資水平上與低收入國家競爭,也無法在尖端技術研制上與發達國家競爭,在不斷重覆又難以擺脫某種發展模式下,造成經濟增長停滯和徘徊,拉美地區和部分東南亞國家便是一些典型代表。

為此,中國不得不推動產業升級、自動化和高端科技生產,在這個宏觀背景下,「中國製造2025」應運而生。中國政府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中國製造2025」,其中多次提出「智能化」、「信息化」,並計劃以補貼及其他措施扶植「下一世代」產業,包括機械人、航天設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等十大重點領域,勾勒未來藍圖,目標是令中國成為高科技產業的領導者。

有分析指,美國企圖發起貿易戰施壓,要求中國撤回「中國製造2025」的計劃。(視覺中國)

東莞未待「中國製造2025」     已自發升級製造業

美方批評計劃以政府補貼、強制技術轉讓等措施協助中國企業在多項科技行業取得競爭優勢,損害其利益,甚至透過發起貿易戰施壓中國撤回計劃。內地近日較少提及「中國製造2025」,確有淡化之嫌,惟這項三年多前已提出的概念一早起動,且走進民間,中國製造業實現轉型已是不可逆轉。

其實,即使「中國製造2025」還未提出之時,東莞早早在「不升級就被淘汰」的壓力下也踏上了設施、技術、產品升級的道路,擺脫對低端製造業的依賴。東莞市政府於2014年便在全國率先啟動「機器換人」行動計劃,設3億元人幣資金扶持企業發展,用機器換走人力,不到3年時間,成果已相當豐盛,申報「機器換人」專題資金項目近3,000個,產品成本下降近一成、減少用工近20萬人。

由此可見,就算中央真的受制於美國減少或停止有關的政策措施,中國各地也可能「被逼」在社會發展的大浪潮下升級轉型,換言之,美國幾經辛苦要力阻中國成就「製造強國」的大業夢,也許只是徒勞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