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殺馬凱馬建令一國兩制蒙羞 香港政府忌矯枉過正
英國《金融時報》編輯馬凱(Victor Mallet)以旅客身分入境,被當局拒絕;中國流亡作家馬建原出席文學講座,卻被指「涉及政治」而遭臨時取消。
港獨固然抵觸政府政治底線,但馬凱和馬建均與港獨沒有直接關係,卻先後遭到封殺,不但反映過度政治正確的勢頭,亦令香港一國兩制蒙羞於國際社會。
香港外國記者會副主席、《金融時報》亞洲編輯馬凱早前被拒續工作簽證,已引起國際社會——特別是英國——關注。我們認為,國際社會言論不一定正確,但若有善言則不妨聽之。FCC為港獨分子提供傳播言論的平台,港府依法禁絕,這一點並無不妥。但馬凱現時非以FCC成員身分以工作簽證入境,而只是以普通旅客身分進入香港而遭當局拒絕,則屬不當。
被拒入境 馬凱:當局沒給解釋
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回應事件時指出,入境處按實際情況考慮,依照香港法例和政策決定,並謂外地人士被拒入境屬「正常的事」。前保安局局長、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亦表示,入境處有權拒絕旅客入境而無需解釋。
然而,這種手法有如「莫須有」,有違反法治原則之嫌。把關入境,固然是行政機關的責任,他們須衡量社會治安、入境者的企圖等,但權力必須在合理範圍內使用,酌情權(discretion)不能淪為肆意權力(arbitrary power)。2009年高等法院上訴庭在法輪功被拒入境案中,已經清楚指出空泛的「保安理由」不是入境處的擋箭牌,當局應公平、公正地交出合理的拒絕原因,否則有濫權之嫌。前車可鑑,馬凱如今既無工作簽證,申明來港只為旅遊,當局有何保安理由拒絕他入境,或懷疑他參與港獨活動,都是必須交代的。
作家馬建講座遭封殺
至於作家馬建,他原居英國,來港為出席香港國際文學節講座,惟場地單位大館以「不願成政治利益的平台」為由,臨時拒絕租借場地。大館不但成為文學界的眾矢之的,亦引來國際媒體關注,形容香港言論自由受箝制。國際文學節連將講座改為南豐集團的The Annex,亦遭南豐拒絕。
縱然馬建的遭遇與馬凱有一個本質上的分別,就是大館作為非官方單位,有自由選擇與甚麼人合作,提供或不提供場地,但大館作為馬會轄下機構,難免令外界相信是受了政治壓力或自我審查,封殺政治敏感的作家。
所謂政治敏感,是指馬建的新書《中國夢》諷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但政治諷刺的書籍從來為香港社會所容得下,亦非提倡港獨等分離主義,從何種角度看都沒有違法之嫌。再者,大館拒絕租借場地,講座仍然可以在其他地方舉辦,《中國夢》甚至會因此而引人關注,更多人購閱。為了配合政治主旋律而封殺馬建,既是矯枉過正,亦容易弄巧成拙。
《香港01》的立場向來是尊重一國原則,反對港獨,但馬凱、馬建以至巴丟草事件,均反映出過度政治正確的跡象,連與港獨無關的合法自由都受到打壓,這必然會動搖一國兩制。事實上,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最近審議中國(包括香港)的人權報告時,英國、法國和澳洲等多國均首次開腔,要求保障香港的人權和自由。香港的實際情況,外國政府不一定理解,但若有適當批評,我們亦須虛心聆聽、並針對社會發展情況,實事求是地保障社會人權。香港政府更有自身更為重要、不須外人提點的責任:尊重一國的同時,守護兩制差異。若然政府牽頭矯枉過正,犧牲香港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只會自毀一國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