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口裡說不 身體卻很誠實 不思進取比「廉航化」更萬惡
國泰今日(8日)公布中期業績,虧損收窄至2.63億元,去年同期蝕20.51億元,其中備受關注的燃油對沖虧損減少近八成。對沖合約早已簽訂,可算是「大局已定」,只好聽天由命,指望油價上升。更值得討論的是,國泰應如何保持競爭力。
早前,國泰公布2017年業績,年內虧損12.6億元,連續兩年蝕錢。一如外界所料,其燃油對沖連續四年虧損,合計蝕了242億元。今年上半年未計燃油對沖影響的燃油成本總額按年增加36.21億元或31.6%,受惠於油價上升,燃油對沖虧損大減至6.53億元,但計及對沖的燃油成本按年仍升7.1%或10.31億元。
每桶燃油格價穩步下跌
自2014年起,國泰燃油對沖已成為焦點,多次被評為非對沖,而是「對賭」,因其燃油對沖比率一度高達62%,同時成為集團業績下滑的主因。國泰在2017年的燃油成本佔營業成本逾三成,而集團的燃油對沖政策是否真的如此不堪,並不能簡單地只從帳面的賺蝕來看。燃油對沖的目的在於控制燃油成本,避免油價飆升令成本大漲,非投資、投機的工具。
整體而言,每桶燃油平均價(燃油開支與耗油量相除)自2014年起穩步下降,雖然當中涉及載客量等其他因素,但近年乘客及貨物運載數量並沒有大幅增加,此因素影響有限;在燃油對沖比率最高的2016年,每桶燃油平均成本反而比2014年下跌了36%,可見集團在控制燃油成本層面也有一定成果,惟對沖合約年期較長、比率較大,在瞬息萬變的市場自然有較大風險、欠彈性,以致虧損金額或擴大。
開源比節流更重要
過分聚焦於國泰燃油對沖政策意義不大,更值得留意的是,在航空業轉型之際,國泰如何自處。在上世紀,航空交通仍是奢侈消費,航空公司靠服務建立品牌形象,但隨着消費觀念改變,以及廉航興起,顛覆了傳統航空業。廉航以低價機票招徠,大部分乘客追求便宜,而非舒適。起初,國泰明顯對拓展廉航持拒絕態度,但最近的態度軟化。面對市場激烈的競爭,開源節流是正常做法,拓展廉航更非萬惡。
事實上,國泰這面「皇家航空」招牌早已「廉航化」,多次被批評與其「以客為尊」的宗旨背道而馳、不重視員工權益,例如機位變窄、增加客機坐位卻不增機艙人手、不斷削減員工福利,甚至大幅裁員。國泰在兩年前已計劃於所有波音客機的經濟客艙,由每行3-3-3的座位比例,增多一個座位至3-4-3的比例,座位闊度由18.5吋縮窄至17.1吋,希望增加載客量也是無可厚非,惟同時沒有增加人手,令乘客和員工雙雙受損。國泰空中服務員工會副主席黎玉嬋指出,目前平均每名員工服務41名經濟艙客人,較原先多出四人;四成員工稱在航機爆滿時要用三小時完成整個餐飲服務程序,較以往兩個多小時多三成時間。國泰罔顧員工福祉之餘,還間接令航班質素下跌,變成一間票價高昂但服務有如廉航的公司,自奪光環。既然如此,何不放下枷鎖,直接拓展廉航?
由業績虧蝕開始,國泰實施多項「節流」措施,卻忽略了「開源」。雖然現時香港機場跑道升降率已飽和,但隨着三跑將落成,加上香港只有一間廉航,成立新的廉航、保留現有傳統航空的業務或是另一條出路。日本航空(JAL)五月中宣布,將會成立新廉航,以東京成田機場作為基地,提供亞、歐的航線;全日空(ANA)更早於七年前成立日本亞洲航空(現為香草航空),是第一家以成田機場為基地的廉航。JAL和ANA均靠傳統航空業務起家,但沒有以廉航服務取替原來的業務,反而成立新一間廉航公司,針對不同乘客的需求,清楚區分兩類業務。國泰現時的定位模糊,以非廉航票價提供廉航的服務;雖有說法指,傳統航空業務與廉航的界線漸趨模糊,但目標乘客不清晰,變相兩類乘客都不能討好,難以突圍而出,業務不進則退。成立新廉航以應對將來的需求,也許是個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