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廉航化」? 要以保障員工權益為前提 對沖燃油須謹慎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日本航空(JAL)月中正式宣布,今年將會成立新廉航,並以東京成田機場作為基地,提供亞、歐的航線。而香港的龍頭航空公司國泰航空一直拒絕開拓廉航市場,但近日國泰表示,不會拒絕拓展廉航(never say never),態度有所轉變。面對市場競爭,「廉航化」不是問題,關鍵在於降低成本同時,會否變相剝削員工。再者,過去幾年,國泰都被指「賭輸」燃油對沖以致公司虧蝕,三年累計蝕超過230億元,直接影響員工福利,故國泰簽訂對沖合約時應謹慎,須向各層員工負責。

國泰顧客及商務總裁盧家培接受《明報》專訪時表示,近年廉航和全服務航空公司界線愈來愈模糊,現時國泰也有提供實惠價格的機票優惠,如每周二「出爐」的fanfares。他又說,雖然國泰沒有完全轉型廉航的打算,但會探索廉航模式。

「廉航化」非萬惡 惟不應剝削員工

去年國泰為了增加收入,增加經濟艙座椅數量,座位橫排由「3-3-3」加至「3-4-3」,增加載客量,減低成本;今年又會更換省油飛機,將接收8架最新型號空中巴士A350-1000。乘客增加了,不代表國泰會同時增加機內人手,畢竟國泰這變動旨於降低營運成本。

國泰港龍航空(資料圖片)

若然國泰增加座位卻不增聘人手,就變相是剝削員工。公司業績虧蝕首當其衝受影響的就是前線員工,公司或會藉減少加薪幅度、削減福利等降低營運成本的「技倆」,減少虧蝕情況。近年,國泰多次削減員工福利和人手,深化了「勞資對立」,令其形象「插水」,工會更多次批評國泰的做法及發起工業行動抗議。去年九月,國泰在部分長途航班旅客登機時實施新的人手安排,由經濟艙抽調一名空中服務員到商務艙招待乘客,航班起飛後,才再回到經濟艙執勤,可算是身兼「兩職」,令員工疲於奔命。其後,國泰空中服務員工會發動會員一人一電郵向資方表達不滿,要求撤回新安排。

以上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過住國泰工會發起的工業行動都離不開一個原因—工作量增卻福利被削。雖然國泰仍未轉虧為盈,但工會都曾主動提出減少加薪幅度,表示願意明白公司處境,可惜國泰鮮有正視員工權益,提出加座位、減成本,卻沒有增加人手、減輕員工負擔。業務轉趨「廉航」不是問題,但企業應以保障員工為前提,而不是「用盡」每個員工。

燃油對沖須謹慎 向員工負責

另一方面,國泰員工對公司之所以大感不滿,源於近年公司錄得赤字,實為公司高層錯判形勢重手買下期油所致。燃油是國泰最大的營運成本,佔營業成本總額大約30%,根據國泰三月公布的去年全年業績,期內虧損12.6億元,連續兩年蝕錢,而燃油對沖在過去四年合計虧蝕了242億元。

港龍及國泰女空中服務員未來可選擇穿上長褲或短裙上班。(國泰港龍Facebook)
+10

燃油對沖的操作本屬「買保險」性質,目的不是賺錢,而是利用對沖管理油價上漲的風險,以控制燃油成本,避免油價飆升令成本大漲。航空公司會與燃油供應商簽訂合同,訂出一個價格,購買以年計的燃油量。假設現時燃油為50美元一桶,航空公司以70美元一桶向燃油供應商購買,並簽訂兩年合同,即兩年內燃油價上或下跌,航空公司的燃油成本依舊是70美元一桶,若油價升至100美元一桶,對沖的作用就為航空公司「節省」了30美元。反之,航空公司就會多付了燃油費,但就較易控制成本。

早前有報道指,國泰計劃要求旗下機師接受凍薪及削減退休金。(鍾偉德攝)

一般而言,航空公司只做一至兩成的燃油對沖,但國泰卻異常冒進,對沖高達六成的燃油,簽訂的對沖合同更長達五年。不過,燃油格價浮動,而且受地緣政治因素影響,故價格波幅亦較大。合同的覆蓋年期愈長,意味着燃油價格的愈富彈性(elastic),當中會影響價格的不確定因素也愈多。正所謂,一指錯,滿盤皆落索,國泰「估錯數」,加上已簽訂的對沖合同時間長,令本來油價下跌利好業績的因素,瞬間變成燃油對沖虧蝕,全年業績盈轉虧。

管理層誤判燃油格價走勢,最後要向員工「開刀」。去年國泰因虧蝕,先後裁走一共600人,包括中高層和前線員工。儘管國泰被剔出藍籌股,仍要向投資者負責,這是個嚴重的投資失誤,管理層理應向投資者問責,改善投資、對沖策略。更重要的是,員工是公司的重要資產,用裁員來「找數、埋單」實屬荒謬。國泰未能保障員工之餘,反使他們成為「犧牲品」,本末倒置;說到問責,國泰管理層更應面向員工,向他們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