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終身年金 突顯強積金制度荒謬
本周四(7月5日),政府公布終身年金計劃詳情,入場門檻為5萬元,投保額上限為100萬元,計劃由本月19日起供65歲或以上的港人申請。年金計劃頗受歡迎,原因之一是不收管理費。反觀強積金的基金開支,卻隨基金規模擴大而水漲船高。政府有責任為市民提供退休保障,強積金交由私營機構管理實屬荒謬。政府應本乎市民利益,設立公營公積金制度,讓市民的「血汗錢」免受基金公司蠶食。
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到立法會簡介終身年金計劃時指出,會將收取到的保費投資於外匯基金,而年金計劃將與外匯基金作出互惠安排,不收取管理費。(參考資料:終身年金計劃簡介) |
早前積金局主席黃友嘉發表網誌,惹來不少批評,他指今年五月強積金平均基金開支比率是歷年來最低。但是隨着資金池擴大,基金開支比率降低屬理所當然,現時1.53%的基金開支比率,難言達標。工聯會議員曾引述積金局於2012年發表的報告指,強積金規模達5,250億元時,開支比率會下降至1.49%,及至本年三月底,強積金總金額已達8,567億元,基金開支比率仍達1.53%之多,難孚眾望。
再說,雖然基金開支比率日漸降低,但是隨着資產總額增加,基金費用也大幅上漲。有傳媒按積金局2016年發布的報告計算,基金公司在2000至2015年間共獲取700億元管理費,加上近年的基金開支,金額可能已達千億。2016年,積金局發表《強積金基金的費用及開支:基金開支比率的概況與趨勢》報告,工聯會據此估計,當年的總基金開支已達百億,比起2007年的約50億高出一倍,隨着資產總額增加,基金開支只會有增無減。
若與其他國家比較,則更見強積金制度的荒謬。根據2015年選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的數據,丹麥退休基金費佔資產百分比,不過是0.1%,至於德國,亦只佔0.2%。由此看來,說香港強積金是「天價」,絕不為過。
對於基金開支過高的問題,黃友嘉指要從「供求」方面着手,就是要推動受託人提供更多低收費的基金。但是受託人屬私人企業,其提供低收費服務的動機有限,積金局過去雖規定受託基金公司提供「預設基金」,惟其0.75%的收費比率,相對於其他國家的水平仍屬偏高。至於積金局正在籌備的「積金易」中央電子平台,縱然有望降低行政成本,但是仍難以解決私營受託公局藉基金開支牟利的根本問題。
治本之道,在於政府提供公積金計劃,將基金開支減至最低。政府之所以提出公共年金制度,原因是能夠給予市民信心,並將成本減至最低;既然如此,政府就應該全盤反思強積金制度。事實上,早於1966年,港英政府便開始探討公積金制度的可行性,及至80年代,立法局會議亦曾就此作出討論,只是政府最終卻推出了強積金這「半桶水」方案。隨着制度問題叢生,政府是時候修正問題,而不是裝作鴕鳥,置若罔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