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辯論】麵包麵粉不可偏廢 專責小組應交代土地用途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近日,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發表網誌,指在未有增加麵粉(土地)供應前,先開始討論分配問題,是「本末倒置」。林鄭月娥本周二(5月8日)則強調現階段不想捲入方案優次的問題。固然,興建適足房屋的前提是有充足土地,但同樣地,覓地的目標是解決當前的房屋問題,兩者不可偏廢。小組在提供覓地方向同時,必須要交代土地運用原則、願景。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專頁上載了新短片,短片由黃遠輝、副主席黃澤恩、成員吳永順親身上陣。(網上截圖)

正如在去年施政報告中「土地供應」一項,林鄭月娥強調,增加土地供應目的,是要解決「置業難」、「居住環境差」等問題。「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立目的,是覓地解決房屋問題,市民要求小組交代房屋分配方針,並非「本末倒置」。

事實上,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對於土地運用也不是毫無指標。黃遠輝指出規劃署《香港2030+》文件中推算的1,200公頃土地需求實為低估,原因是市民希望「住大一點」,又言隨人口老化,政府須興建更多醫療設施。無論居住面積、醫療設施都是「麵包」的問題,黃遠輝批評市民要求討論分配問題,實在是自相矛盾。

更何況,在梁振英年代,政府訂立了《長遠房屋策略》,土地大辯論諮詢應與《策略》相輔相成,而非像黃遠輝所言般先覓麵粉才造麵包。《策略》為公私營單位訂立六四比的標準,只是公營房屋落成量一直落後預期。觀乎去年12月的《策略》檢討文件,政府推算若然所有覓得的土地如期推出作建屋之用,在2018-19至 2027-28年度十年間的公營單位供應量將為237,000個,落後目標43,000個;由於部分項目位於綠化帶、政府、社區設施用地,要經過繁複的諮詢、改劃過程,最終落成量可能更少於此。相反,私營單位的落成量連年超出預期。

黃遠輝表示,劏房及板間房等房屋環境惡劣,看到後感觸良多。(黃偉倫攝)

隨着公營房屋輪候時間不斷上升、樓價高企,政府應增建公屋、居屋,讓市民不需承擔樓價下跌的風險,迫於投身租務、置業市場。

覓地方針與房屋發展方向息息相關,例如粉嶺高爾夫球場本是政府土地,政府大有條件全面發展公營房屋;同理,動用《收回土地條例》將地產商農地歸公,政府能夠掌握發展的主導權,多建公屋。反之,如果政府採用公私營合作發展,即需與地產商協商、談判,政府難以作全盤規劃,解決燃眉之急。

在這個前提下,政府不應優先採用公私營合作發展,而是先發展高爾夫球場,並採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地產商手中的農地,取回發展主導權。

黃遠輝、林鄭月娥一再強調政府就諮詢沒有前設,林鄭月娥更表明,會在諮詢過後才表明立場,但是政府傾向公私營合作發展,已為人所周知。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雖然沒有提及首置上車盤的細節,但是其後在活動中又明言發展商擁有土地儲備,以公私營合作發展首置盤不難。消息傳出後,新鴻基地產及恒基地產皆表示歡迎。地產商向來有利取盡,從馬灣、天水圍項目的經驗看來,市民難以從公私營合作發展中受惠。他們憂心「新公私營合作發展」會重蹈覆轍,要求政府交代建屋藍圖,實在不無道理。

歸根究柢,土地不足只不過是造成房屋問題的原因之一,政府的房屋政策不濟,也是問題本因。小組在覓地之餘,必須向市民交代建屋方針,承諾覓地後將訂立惠民的房屋政策,不然,覓地過程只會惹人疑竇、窒礙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