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辯論】港人棲身寮屋劏房 覓地之餘 政府須提出住屋願景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鄰舍層面社區發展聯席去年10月至3月間,訪問97戶寮屋租戶,部分市民居於改建自豬欄、雞舍的寮屋,環境惡劣。適逢土地大辯論展開,土地專責小組卻只談土地、不談住屋,毫無願景可言,市民反應冷淡,也是可以預料。政府若要說服市民相信其覓地方案,在解答地從何來之餘,還需提出改善居住環境的藍圖。

調查發現,35%受訪租戶認為居住的衛生情況需改善,39%指漏水、滲水、水浸及32%指屋內環境和空間不理想。(鄰舍層面社區發展聯席提供)

房屋問題嚴峻,居於不合規格房屋者眾,以工廈劏房為例,屋宇署自2012年至2016年間,就發現了84個工廈單位被改作住宅用途,並發出110張清拆令。至於新界偏遠地區的未登記貨櫃屋、寮屋劏房數量,雖未有正式統計,惟只要走訪新界的物業中介公司,甚或瀏覽物業中介網頁,即能發現這類單位為數不少。

劏房面積細小,本已經不合人道,工廈劏房、非法寮屋更是尤有過之,一旦發生火警,後果不堪設想。為保市民安全,照理政府應從嚴執法,打擊違規住宅。但是歸根究柢,非法寮屋、工廈劏房的需求源於公營房屋供應不足、租金失控,嚴厲打擊,並非治本之道。

面對當前困局,政府必須就其施政方針作出根本改變。觀乎土地大辯論諮詢,政府不斷強調房屋問題源於土地不足,我們固不能否定兩者的關係,但在覓地之餘,政府還有合理的建屋方針。

過去梁振英政府在《長遠房屋策略》訂立了公私營房屋六四比的建屋方針,公營房屋落成量遠遠落後目標,反之,私樓供應卻連年超出預期。為追趕進度,政府理應善用現有的土地資源,發展公營房屋,特別是一些爭議性較低大型發展區,理應用於興建公屋,但是政府卻反其道而行。

2010年,安達臣石道舊石礦場全景照。(攝影:ken93110;來源:http://www.panoramio.com/photo/96438986 )

觀乎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2016年發表的《土地供應概況》報告,在短中期方案中,啟德發展區、前茶果嶺高嶺土礦場、前南丫島石礦場、安達臣石礦場等大型發展區,全都是以發展私樓為主,當中供應逾9,410個單位的安達臣石礦場,公私營房屋比例竟為2:8,及後政府雖更改規劃,將一幅原用作興建私樓的土地興建「首置上車盤」,私營房屋仍佔多數(56%),加上陳帆表明「首置上車盤」將作私樓計算,售價相信不低。至於全數興建公營房屋的大型發展區,則只有鑽石山綜合發展區,惟其單位供應量不足安達臣石礦場的一半。

反之,公屋主要的土地來源,竟為150幅具發展潛力的土地,這些土地不乏綠化帶(70幅)、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發展公屋必然會招來當區居民反對。政府宣稱這150公頃土地會帶來147,000個公營單位,但是由於批地程序繁複,政府未有承諾房屋落成時間。由此觀之,市民批評政府偏袒私人發展商,令公屋興建落後進度,並非沒有根據。這也證明,香港房屋問題不單源於土地不足,而是土地分配失衡;如果政府不改變策略,解決房屋問題就無從談起。

房屋問題耽擱持久,市民對政府已不敢抱有期望,官員、土地小組實在難怪市民對土地大辯論諮詢處處質疑。為了挽回市民信任,訂立建屋指標實屬必須,更根本的是,政府必須落實公營房屋主導政策,解決當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