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辯論】葵涌貨櫃碼頭不應建屋 更應建公園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在擴展市區中,建造一個279公頃的超級公園,給市民大眾(不是少數權貴)一個喘氣休息的樂園,若何?
沒有錯,這裏說的是葵涌貨櫃碼頭。如何利用這個有大半個天水圍面積的區域,近日成為熱議。利用碼頭興建房屋,最初只是天馬騰空的構想。但隨着專家學者、地產商、港鐵高層陸續「響應」,在這279公頃土地之上,出現一座「天空之城」,大增市區可供發展土地,似乎已不純粹是空中樓閣。近日也已有不少評論指出,「發展貨櫃碼頭」這個本屬「黑馬」級別的開發選項,有「走熱」的趨勢,隨時變成土地大辯論中爆出的「黑天鵝」。

葵涌貨櫃碼頭建公園?(VCG)

《香港01》早在2016年底,已指出葵涌貨櫃碼頭「奇貨可居」,算是最早提出這個選項的機構之一。目前得到社會熱議,本應高興。但事實是,我們在今日已不認為這是一個理想的選項。

當日我們拋出這個構想,主要對應考慮的,是江河日下的碼頭貨運業,拿地建屋只是一個相當初步的想法。事實上,當時社會的討論,也未凝聚出「討論清單」,對於什麼地是可能使用的,大家只處於初步商議階段。現時「土地供」已清楚列出18個選項,只要政府能下定決心盡快落實其中的短中期發展計劃,屬於「概念性選項」的貨櫃碼頭,既毋須拿來興建房屋,也毋須用作商業發展,更適合的選擇,應該是建立一個大型公眾公園,讓全體市民都可以擁有一個休憩、玩樂,乃至輕鬆議事的地方(也歡迎商界翹楚使用)。

反對在碼頭作密集式發展,關鍵是不應該再加重市區的人口及經濟負擔。眾所周知,香港現時的發展布局中,絕大部分的商業與機構用地都集中於市區。正因核心城市功能集中,全港的市民就別無選擇地須每日向市中心匯集,形成龐大的通勤壓力。若然現時再將碼頭發展成另一個市區用地擴充區,只會進一步加大市中心的壓力,令香港更難實現較理想的多核心發展模式。縱使真.落實港鐵主席馬時亨的新鐵路方案,也只會加重現有市區鐵路網絡的負擔。

反觀,同樣是發展新區,要開發面積約172公頃的粉嶺哥爾夫球場,其潛質上可以解決的問題,遠比可能製造的問題多。關於開發高球場,除了少部分冥頑不靈的「舊貴族」無理反對,社會的確要擔心發展新區對原有上水、粉嶺區域可能帶來的人口與交通負擔。

但是,政府絕對有可能化危為機,借助破格的規劃,在發展高球場的同時,一併解決北區的交通問題。在城市發展研究中,有個永恆的課題,就是到底是人口聚居帶來交通發展,還是交通發展帶來人口聚居。當然,現實世界的發展經驗中,很少有可以清辨兩者的例子。更多時候,人口與交通發展之間,是互為因果的。人口聚居當然會帶來交通壓力,但這並不代表應該停止人口增長,而是盡可能加強交通配套——而上水粉嶺一帶,遠比起市區及擴展市區具備此規劃條件。

舉例說,政府可以藉高球場新區為始點,發展新鐵路網絡,連接、打通、開發新田、錦田、石崗、八鄉、林村等區域,使其更具效益地連接新東及新西的已發展區域,並透過妥善規劃令這些新區成為新界東北、西北居民主要的工作地區,既可以紓緩城市中心壓力,也直接減輕現時東鐵與西鐵線的交通負擔。政府具前瞻性的設計,透過加強道路幹線、鐵路網絡的縱橫連接,可以令香港真正脫胎換骨。

可以說,若林鄭政府具備能力與識見,該使用《收回土地條例》時就使用,該改劃土地用途時就改劃,該廢除丁權時就廢除,該遷村時就遷村,大膽規劃粉嶺哥爾夫球場,將會成為啟動香港土地改革的主要契機。這種發展的可能性,絕對不是葵涌貨櫃碼頭可以提供的。

的確,我們現時的土地辯論是存在盲點。雖然住屋問題迫切,商住用地也急須增拓,但如何平衡生存與生活,如何更具效益地運用整體土地資源,同樣是非常重要。只要政府一日沒有整體規劃的概念,新發展住宅區的居民還是會備受交通擠壓所困擾,每日都須耗費大量時間在通勤之上,放假時亦難找到一個老少咸宜、真正供公眾享受的廣闊空間。以高球場作為另一個大發展的起點,以葵涌貨櫃碼頭興建一個超級大公園,或是從規劃角度思考如何用地的始端。

在土地辯論的過程,我們似乎不應忘記思考「規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