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收回香港」過不了教科書審查 AO楊潤雄難救教育亂局
上星期,有傳媒發現高中歷史科教科書的評審結果驚人,「中國收回香港」、「香港位於中國南方」等合乎港人常識的事實陳述居然被評為「措辭不恰當」,需要修改。就在社會為之摸不着頭腦之際,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試圖解畫,卻愈描愈黑,更證教育局與教科書評審制度的荒謬。歸根究柢,是次風波的性質十分明顯,就是有人要將政治滲進教育,對此,我們必須問政府一句︰如此平生事端,真有必要嗎?
這次事件中,最為人熱議的,是「中國收回香港」、「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內地」和「中國堅持收回香港主權」一律被評為措辭不恰當。不少人隨即引用多份中國官方文件,指出「中國收回香港」一語向來是官方立場,調侃評審報告「造反」。就此,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先後在立法會及某公開場合解釋指,中國一直擁有香港主權,所以教科書不應說「主權移交」或者「收回主權」。
先不論楊潤雄的解釋無法澄清為何「中國收回香港」也會被評為措辭不恰當,他的說法證實當局是要確保教科書內容政治正確、緊跟官方紅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直拒絕承認清政府與外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因此,儘管《南京條約》和《北京條約》訂明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乃割讓予英國,但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官方立場而言,即使是1997年以前,香港的主權仍屬中國,基本法序言謂中國政府在九七後「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堪稱微言大義。
然而,誠如本港建制派人物常言道,不應讓政治走進校園。楊潤雄強調「香港的主權一直以來都在國家(中國)手裏」,是一種政治修辭,背後邏輯是不承認《南京條約》與《北京條約》的合法性。楊潤雄是政治任命產生的官員,他本人如此理解中國、英國與香港之間的三角關係,當然合乎情理;但不容否認的是,在1842至1997年期間,香港主權誰屬是一個具爭議性的問題,「香港的主權一直屬於中國」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官方立場,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香港的主權屬於英國,因此英國官員才會以「主權移交」形容「九七回歸」,這些都是歷史事實的一部分。若然歷史教科書對這些爭議略去不談,直接跳至中國官方結論,無異於強行灌輸單一價值,有違歷史教育的意義。
此外,是次風波也反映出教科書評審制度的不堪。觀乎傳媒公開的評審報告,當局的評語非常空泛,諸如「措辭不恰當」、「用字不當,概念不清」、「觀點值得商榷」等,出版商根本難以據之修改,遑論「精益求精,不斷提升質素,切合學生的學習需要」(教育局用語)。出版商為滿足教育局要求,很可能自我審查,猜度當局的想法,盡量配合,最終政府可免於政治審查教科書之謫,同時又能保確教科書內容政治正確。這對政府而言可謂兩全其美,但對學生來說是否好事?這樣的教科書是否真能傳遞歷史教育的真諦?答案不言而喻。
近年來,香港已經因為意識形態、甚至是意氣之爭而枉費了不少精力,民生事務卻毫無寸進。就以今次事件為例,教育局大概是為了配合中央嚴厲遏止港獨的大方向,於是對教科書中關乎中港關係的描述來一次大檢閱,而且「寧枉無縱」,就連「香港位於中國南方」此等尋常不過的句子,也硬說成語意不清、有機會被理解成「香港位於中國境外南方」,可謂蠻不講理之至。香港教育制度問題多多,諸如小班教學、BCA、超額教師、生涯規劃教育、STEM、SEN等,不勝枚舉,偏偏官員選擇在多事之秋檢討教科書是否政治正確,簡直不分輕重。香港教育界經歷過「吳克儉之亂」,百廢待興,本來對楊潤雄稍有期待,望他能撥亂反正,現在看來,這位AO出身的局長執行能力有之,當然能配合更高層的指示,但若說要做實事、帶領香港教育界大革新?恐怕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