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李嘉誠支持增建公屋 保障市民住屋權 政府應從善如流
今屆政府首個扶貧高峰會於本周六(3月24日)舉行,劏房是其中一個關鍵議題。觀乎統計處數據,本港約有21萬人、9.2萬個住戶居於劏房,情況堪憂。近日李嘉誠接受訪問時就指出,樓價與市民的負擔能力脫節,建議政府興建更多公屋。須知增加公營房屋供應或會影響私樓價格,地產商對此尚且沒有顧慮,政府就更沒有藉口再諸多推搪。
李嘉誠這次訪問的意義,在於他指出房屋與衣食住行一樣,屬於「基本需要」,他雖然肯定市民有權藉房屋增值獲利,但是他也指出政府須要提供充足的公共房屋。自殖民地年代起,香港的地產商一直對公營房屋政策諸多阻撓,他們除了不滿居屋定價過低,也不樂意見到政府大量興建公營房屋。如今地產商也有所覺悟,政府就更應該落實大刀闊斧的房屋政策改革。
社會房屋杯水車薪 增建公營房屋才能治本
事實上,無論是建制、泛民都曾呼籲政府改變公私營房屋比例,增建居屋、公屋,可惜政府一直倒行逆施。《長遠房屋策略》雖然訂立了公私營房屋六比四的標準,但政府執行乏力,以致公屋落成量遠遠遜於預期。照理說,林鄭月娥上任後應急起直追,增建公屋,只是她卻未有為之。觀乎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善用現有土地》文件,未來五個新發展區、新市鎮擴展區的公私營房屋比例為58:42,除了未符合《長遠房屋策略》訂立的目標外,也未能追趕落後的進度。
尤有甚者,她更將部分原用作出租公屋的單位改劃為綠置居,更容許單位在購入五年後補地價出售,當這些房屋流入私人市場,就難以再分配到基層市民手中。
也許有人認為,一旦某地區的公屋太多,或會重演天水圍「悲劇」。但須知道,天水圍「悲劇」實為政府的無能所造成,當年房委會出售公營商場、街市予領匯(現稱領展),以致當區百物騰貴。至於當區的社區設施不足,亦令天水圍增添了悲劇色彩。實際上,政府只要根據當區居民的需要,建立適足的設施,即可避免天水圍的問題重演。更何況,政府也可以增建俗稱中產公屋的房協「乙類出租房屋」,平衡社區人口結構,只是政府對此避而不談,2010年、2014年曾分別傳出房協復建中產公屋,最後卻無疾而終。
政府對於這方面少有反思,反而推出所謂「社會房屋」,又吹噓「共住」概念,先不說這些單位的數量實屬杯水車薪,政府主動提出「共住」,更是將不人道的居住環境合理化。近日更有發展商利用這概念推出「棺材房」牟利,即可見政府主動推出「共住」何其荒謬。
租管、空置稅、物業增值稅三位一體 保障住屋權
固然興建公屋需時,或未能解決燃眉之急。但是政府仍可以從租務管制方面着手,限制租金,同時實施租住權保障,此外,政府還須增設資產增值稅、空置稅,防止業主「封盤」。近日陳茂波雖放風考慮實施空置稅,但是其方案只針對新樓,未有解決舊樓空置問題,更未能遏抑失控的租金。
歸根究柢,香港的房屋問題主要源於有資產者、無資產者的矛盾,我們固然認為政府要保障業主私有產權,但另一方面,政府絕不應漠視無物業者的權益,尤其現時樓市失控,政府就更應該保障租客。照理李嘉誠應該是現時房屋市場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之一,他尚且深明社會矛盾根源,要求政府對症下藥,一眾「公正無私」的官員,就更應該從善如流,解決社會的根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