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回收.01倡議】推動產業升級 業界自給自足 不能單靠大陸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3R(減少(Reduce)、重用(Reuse)、回收(Recycle))在香港已提倡多年,是處理都市垃圾三條重要支柱。其中環保回收近年在香港積極推動,固體廢物的回收率從2000年開始漸漸上升,2010年更突破一半,達52%。回收業表面看似穩步上揚,然而在2010年後的回收率卻不升反跌。最新的數據顯示,2015年回收率已退至35%,回復至2000年水平,換句話說這近二十年的廢物循環事業毫無寸進,政府無法推進廢物處理跨越關口,突顯政策失敗,不進則退。

3R(減少(Reduce)、重用(Reuse)、回收(Recycle))在香港已提倡多年,是處理都市垃圾三條重要支柱。(資料圖片)

香港每年於堆填區傾倒超過300萬噸可回收再用的廢物,長此下去,再多的堆填區也不足應付。數據表明,政府一直以來推動環保回收的政策方向錯誤。要改善香港垃圾回收,政府必須一方面大刀闊斧地從建立一個有自給自足的回收作業鏈,另一方面在社區推動一個有效的回收系統,強化效率,避免再出現「垃圾掉進回收箱,最終卻埋於堆填區」的情況。

回收業過度依賴大陸 政府應主導產業升級

香港回收業的根本問題,在於過度依賴中國大陸,根本無法獨立運作。由於現時回收產業普遍低端,一般將香港能收集到的垃圾打包輸出外地便可圖利,當中近九成更是運回大陸。由於之前大陸大量接受劣質垃圾,香港的回收公司毋須花太多工序處理垃圾,便可運回大陸圖利。從2000至2010年間,雖然回收率表面上節節上升,但同時本地回收比例卻漸漸下降,由12.5%下跌至2007年的不足1%。由於香港自己無法處理這些回收垃圾,所以一旦輸出到大陸的管道出現問題,便將打亂整個本地回收業。

2011年大陸開始收緊塑膠廢物進口,對香港回收業影響甚大。香港塑膠回收量在2010年高峰時達1,573萬噸,但至2011年卻下跌至839.3萬噸,到2012年更僅餘308萬噸,兩年間減少八成。塑膠廢物在兩年間突然大幅減少,是因為大陸收緊進口塑膠廢物;一方面垃圾的出口價下降,另一方面香港的回收商將垃圾送返大陸前須花更多工序,令成本上漲,最終使回收量急跌。2013年初,大陸政府展開「綠籬行動」,進一步收緊所有進口垃圾,更令香港回收業雪上加霜。今年9月,香港廢紙回收商因大陸推出《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導致停止回收幾天,廢紙掉滿街道,成了俗稱「廢紙圍城」的事件。

香港過於依靠大陸接收垃圾,令本身已非常低端的垃圾回收產業鏈日趨倒退。2000年香港尚能自行處理八分一的回收垃圾,但2006年香港唯一的廢紙處理工場南華造紙廠結業後,幾乎完全沒有自行處理垃圾循環的能力。隨着中國大陸發展日益重視環保,向大陸輸出垃圾再永遠無法回復當年的水平。香港垃圾回收如要繼續推展,必須提升整個產業鏈,確保有自行循環垃圾的能力。

回收垃圾本身需要投入的購買機器等巨大投資,而收回利潤需要靠長線投資,加上單獨依靠業界進行提升根本不切實際。參考亞洲鄰近地區,日本和台灣等回收業較成熟地區,政府都擔當主導角色。例如在台灣,一般家居垃圾回收都由政府包辦;在日本,政府會補貼指定回收商進行垃圾回收。香港雖然斥資十億設立了「回收基金」,但基本只是開放予公眾申請。《01觀點》先前早已指出基金申請手續煩瑣,要求不切實際,而業界回應冷淡

政府在推動垃圾回收業的發展過於被動,亦將領導角色交予業界自行解決,一貫其「新自由主義」市場主導的風格。然而,回收業本質上屬於公共事務,即便不是由政府一手包辦親力親為,也應由其主導整個發展:

一、應針對現時廢物回收的現況作出規劃。固體廢物中以塑膠回收率最低,只有近一成,必須優先處理。此外,難以輸出的廚餘也是另一大類的廢物,現時每日就有約3,600噸的廚餘倒進堆填區。政府應先考慮如何處理這些問題。

二、本地回收的一大問題是欠缺土地,政府應主動預留合適土地作建立回收廠房。

三、政府應主動鼓勵業界提升產業,完善補貼基準和釐清補貼內容和項目,使它們具備自行處理香港垃圾的能力,而非只是守株待兔式等待業界申請基金。

綠惜地球調查結果發現,62間回收商(84%)表示「不回收膠樽」。(張雅婷攝)

回收效率低  加緊推行污者自負制

香港廢物回收除物身了業界的結構性問題外,在社區推行方面亦有重重困難。現時廢物回收的過程中,最大的障礙是無法有效率地收集垃圾。香港雖然每天都生產大量可回收的垃圾,但垃圾的分布卻非常分散。回收公司在一個收集點中可以收集到的垃圾有限,如要到不同地方收集,就得付出高昂的運輸費用。

紙張與金屬垃圾質量較高,相對收集起來較有效率;但塑膠垃圾質量遠比其他為低,每走訪一個回收點能得到的塑膠有限,變相增加了回收商的成本。回收商欠缺補助,為了營利自然會選擇收取點。有部分收取點的負責人願意補貼回收公司交通費,才會有回收公司來收取垃圾,反之一些偏遠和效率低的收取點,又不願補貼交通費,便無人收取垃圾。大量塑膠即使已投進三色回收筒等指定回收點,最終也無法被回收而要傾倒至堆填區。

更諷刺的是,香港卻仍在輸入塑膠垃圾。社區大量垃圾無法送達回收工場,引致回收工場無法完全用盡其機器的處理量;為了更有效利用機器,工場只能從外地進口垃圾加工圖利。港台節目《鏗鏘集》於12月的節目《廢膠圍城》,引述龍鼓灘的一個廢膠回收工場每天能處理60噸膠,但因無法於本地收集足夠的垃圾而須進口廢膠。這邊廂工場要進口垃圾,但那邊廂香港卻每日將200噸塑膠倒進堆填區。事實上,有不少廢膠掉進了回收筒後,最終仍被掉進堆填區。這種荒謬絕倫的情況反映了回收制度失效,急須從根本進行整體改革。

受內地拒發廢紙進口批文影響,本港廢紙回收業界早前發起停收廢紙,令街上出現「紙皮山」。(資料圖片 / 林若勤攝)

就如先前所講,政府在規劃香港回收業上極不願意擔當主動角色,只是一味期望業界能自行解決問題。面對廢膠回收的問題,政府不單不思進取,反而倒行逆施。環境局於本周進行新的回收宣傳時,旨於教育市民將廢膠分類,只將回收價值比較高的第一、二號膠料回收,其餘則應掉棄。廢膠種類繁多,不同種類的回收作業並不一樣;故此教導市民分類可方便回收,本是環保善政,在日本和台灣等地也早已有之。然而,政府卻鼓勵市民將價值低的廢膠掉棄,反映了其根本不願意承擔大規劃改革的責任。

相比起香港,起步較慢的大陸政府也在廢物回收制度走得比香港更前。本年大陸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於全國46個城市試行。在此方案中,政府相關的機構須強制進行垃圾分類,也會誘導民眾自行進行分類。除了分類外,政府更會整備回收設施、垃圾房、轉運站、運輸等,由政府主導整個回收作業,以確保成效。香港現時廢物回收的關鍵問題在於收集成本高昂,當中以廢膠尤甚。政府在此理應制定一套新的機制補貼回收商的交通費用,甚至親自進行回收。在此前提下,我們才可以繼續深化推廣環保意識、強化市民垃圾分類的知識、並建立完善污者自負的垃圾收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