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內地「落閘」廢料滯港 垃圾圍城非危言聳聽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中國內地在今年7月大幅收緊進口外地廢料標準,香港作為主要廢料轉口港,加上本港回收得來的廢料亦會售往內地,在新政策下首當其衝,業界計劃下周一(9月11日)起停收廢紙,拾荒者的生計更艱苦。過往內地進口大量低質廢料造成嚴重污染,收緊要求無可避免,香港不能奢望內地大開中門,必須推動本港回收再造產業升級。雖然政府曾推出協助業界升級的措施,但這些措施往往顯得無效、離地,一次又一次錯過提升回收業水平的機會。假如政府再不正視這個危機,倒進堆填區的可回收物料只會繼續上升,香港的堆填區將會加速爆滿。屆時政府、業界和市民陷入三輸局面。

內地環保政策收緊 滯港廢料難以北上

回收業是一項涉及多重工序的行業,除了供應及需求,中間涉及收集材料、運輸、清洗分類、包裝、再造和出口。業界需要合理經營環境才能生存,任何一項流程環節出阻滯,或者陷入無利可圖的狀態,整個產業鏈就會斷裂,結果就是將有可能回收再造的廢料,一律送往堆填區。

今次造成回收業產業鏈可能斷裂的觸發點,是需求方,亦即內地的政策改動。內地當局近年大幅提升環保要求,逐步收緊回收物品進口的標準,在今年7月發布《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年底禁止 24 類固體廢物(坊間稱「廿四味」)進口,包括廢塑膠、未經分揀的廢紙、釩渣、廢紡織原料等。內地工廠需要經過環境評估才可得到政府批文,容許入口。以廢紙為例,由於不少內地紙廠仍未收到批文,無法輸入外來廢紙,結果本港回收商就積存了大量廢紙,苦無出路,於是業界擬於下星期一停收,直至紙廠取得配額。

廢物回收店負責人指出,出口商兩次向他們壓價,使他們的回收價大減,賣紙的人也逐漸減少。(王潔恩攝)

內地規管不再寬鬆 香港回收業錯失升級機會

今次事件的所突顯的問題,是香港回收業一向相當低端,只是從事廢料轉口又或將本地廢料綑綁打包就直接送往內地,過往內地渴求天量的生產原材料,加上廢物處理和執法寬鬆,即使廢料混雜大量垃圾,來自外地廢料就源源不絕送進中國,而香港是內地最主要的中轉站,尤其是紙、塑膠和金屬。但本地回收業者之中,進行升級轉型,例如花錢投資機器分揀塑膠再變成膠線或膠粒的,只屬少數。

而國際回收料的價格隨著石油成本下降,但租金、人工和運輸成本不斷上升,本地回收商的利潤隨之減少,好景不再,大大降低其回收積極性。以廢塑膠為例,2015年的回收率只有11%,比2012年少三分之二,棄置在堆填區的則升至 80 萬公噸。回收業的前景本來已經堪憂,而內地落閘的打擊則更加致命。隨著內地的可回收物料增多,加上堵截洋垃圾、防止土地污染的壓力也增大,中國逐漸限制廢料進口。政府在 2013 年已經實施「綠籬行動」,收緊廢物進口檢測標準,今年的《實施方案》可說是更大的衝擊。在多重困境下,本地回收業界直指現時正值嚴冬,未知業務何時復甦。

回顧本港回收業的經營環境轉變,可以留意到中國收緊接收進口廢料標準的政策,不是突然提出,而是近年來一年比一年更緊,本港回收業冰封三尺,並非一日之寒。但必須問的是,為何政府和業界在過去幾年都未能及時找出對策?除了業界過於依賴內地寬鬆政策,未有及時升級轉型之外,政府的支援措施一直不見效,未能真正提升業界水平及完善回收網絡,亦是箇中底因。

現時回收物在香港仍然難以有出路,一般回收商打包好都會賣往內地或東南亞。(吳鍾坤攝)

「綠在區區」成效差 突顯政府支援措施離地

當然,說政府完全袖手旁觀,也不公道。例如政府在 2013 年逐步落實「綠在區區」社區環保站,但回收量卻長期偏低,成績甚至比不上民間自發的社區流動回收點。原本以為「綠在區區」分佈全港各區,可以協助收集可回收物料,方便回收商集中運輸。但已啟用的 4 個站,當初為了遷就地區人士反彈,把環保站遠離住宅區,又拒收紙和塑膠等常見廢物,反而抑制了使用量。再者,有關場地欠缺如打紮機等就地處理回收廢膠廢紙、減省體積的設施,不少廢料都是散亂且難以運輸,回收商眼見成本遠高於收入,自然不願前往接收和運輸廢料。預算的 4 億公帑難以改善回收網絡,勢將付諸流水。

誠然,政府加強了推動回收業界發展,最大動作莫過於斥資十億元成立的回收基金。但自2015年開放申請至今,只批出約7千萬元,明顯得不到業界積極響應,造成業界叫苦連天、大筆資助卻近乎紋風不動的強烈落差,足證政府未有理解到回收業界的實際需要。回收商過往力斥申請程序繁複,門檻過高,例如要求資助者回收膠樽量比業界平日回收量多近一倍,有不少資助項目後來要撤回或退出。

即使基金後來有修正,例如近月推出小型項目申請,又因應《實施方案》,預留 7 千萬元配對基金,資助業界購買處理回收廢塑料及廢紙的機器,以符合內地入口要求,可惜最佳時機已經過去。一來政府最快要明年初才批出首批資助,二來基於現時回收價格太低,部份中小企已經虧本,未必在短期內調撥二、三百萬元配對政府的基金。就算有資金買機器,也未必應付人手開支。就廢膠而言,即使有人手,不少地區回收站也因為價格太低不再回收,上游的回收商也缺乏廢料「開機」,變成得物無所用。

議員批評回收基金申請程序繁瑣,成功申請比率偏低。(資料圖片)

加強對回收業資助 勝過迫爆堆填區

事實上,土地問題一直困擾回收業界,因為這影響著業務規模和開支。對回收站來說,近年店鋪和工廠單位租金上升,已蠶蝕其利潤。政府銳意發展的屯門環保園,惟因為門檻太高,位置遙遠,不少中小型回收商選擇留在棕地作業,減少支出,但因為棕地不符土地用途,無法獲批政府的回收基金。更可惜的是,曾經非牟利團體仁愛堂曾經獲2,500萬元資助,在環保園成立塑膠資源回收中心,因為經營不善,三年後慘淡結業,浪費了促進社區回收,帶動產業發展的時刻。

內地拒收低質廢料意義深遠,顯然要全面擺脫國際垃圾場的污名。有關政策將牽一髮動全身,香港再難以出口低質廢料,整條回收產業鏈就斷掉。香港政府固然要下決心阻止外地洋垃圾上岸,同時要認真反思過往失誤,為何動用大筆公帑,仍未能帶動業界升級,造成可能垃圾圍城的困境。政府和業界寄望兩年後的垃圾徵費和明年漸次推行的生產者責任制,鼓勵全民參與減廢回收之餘,徵得的費用也應注資回收業界,資助回收產業鏈中的一些薄弱環節,特別是地區的回收物流,以至將回收得來的垃圾分類轉化成有用工業原料的工序,才能打通業界經脈。否則,本來可以再用的資源,只能眼白白倒進堆填區,加速爆滿,到時社會又要再次面對土地問題,絕非香港社會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