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申請.觀點】「得公屋得天下」 為何排公屋就是「廢青」?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樓價高企不下,年青人望樓輕歎。房委會剛完成公屋申請統計調查,當中顯示「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單身公屋申請中,30歲以下申請者具專上或以上教育程度的佔總數73%,比過去的數字不斷上升;今年調查當中,以學生身份申請者更佔61%。這到底反映出年輕人胸無大志,未畢業便只是一味求上公屋了事,「得公屋得天下」;抑或是他們對生活不穩,希望先找「水泡」熟習水性後再游出大海?

房委會剛完成公屋申請統計調查,當中顯示「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單身公屋申請中,30歲以下申請者具專上或以上教育程度的佔總數73%,比過去的數字不斷上升。(資料圖片)

「非長者一人申請者配額及計分制」(簡稱公屋計分制)是由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於2005年通過,為編配予非長者一人申請者的租住公屋數量每年設定配額,並設立一個計分制度,讓較年長的申請者獲優先編配單位。當年此計劃一出,即受到年青人的大力抨擊,認為是對他們的年齡歧視;2016年再有年青人入稟指,修訂後的計分制雖增加了每年配額至2200個,但年青人仍排隊輪候無期,違反《基本法》中的社會福利權。高院法官卻指設立計分制正是要以優先次序分配稀有房屋資源,故有些申請人必然須等候較長時間才獲分配,即使計分制有變,亦並無剝削市民申請公屋的權利。

年青人排公屋 只為滿足個人主義?

當年未實行公屋計分制前,媒體與政府再三地指很多年輕人未正式出來就業,一滿十八歲便立即入紙申請公屋,目的只為了滿足個人主義,借此可與男女朋友有獨處之地,大數年青人的不是。最終房委會2005年改以每年2000個配額限制55歲以下的單身人士申請,現居公屋的更要「先打八十大板」倒扣分數,導致大批四十歲以下的年青人需要大幅延長輪候時間至十年或以上,中途更會被四十歲以上的中年人插隊,望不見龍尾。

很多人認為,年輕人一到十八歲未畢業便去排隊申請公屋是濫用公共資源,最近某智庫更指公屋戶經常借「分戶」多佔單位,令公屋平均居住人口不斷下降。但雖知道很多年青人在公屋輪候冊中等候經年,部分更在輪候期間因薪金增長而被剔出輪候冊外,部分則向公司要求減薪或不升職,以換取符合公屋申請的入息資格。這正正反映輪候冊背後年青人急於找尋的只是一個安居之所。

很多年青人在公屋輪候冊中等候經年,部分更在輪候期間因薪金增長而被剔出輪候冊外,部分則向公司要求減薪或不升職,以換取符合公屋申請的入息資格。(資料圖片)
近年有「得公屋得天下」的說法,證明入住公屋後的生活負擔將大幅下降,尤其年青人可有更多閒餘的收入作進修、投資甚至創業之用。(網上截圖)

政府不應設限 反應大增青年公屋助發展

港大葉兆輝教授曾於本月在報章撰文,分析公屋租戶的房屋開支佔收入比例平均只佔一成左右,比起私樓自置住戶和租戶平均三成為低,部分需供樓的住戶更需動用近半收入作房屋開支。因此近年有「得公屋得天下」的說法,證明入住公屋後的生活負擔將大幅下降,尤其年青人可有更多閒餘的收入作進修、投資甚至創業之用,更不用像部分年青人因居無定所而一再延遲婚期,甚或結了婚也要分開居住。

所以政府根本是本末倒置,房委會不應只是設限阻礙年青人上樓,反而應興建更多適合年青人居住的單位,讓更多年青人可盡快上樓。若然樓市繼續高企不下,政府更應該考慮推出租務管制措施,保障港人的住屋權,讓青年不用做按揭債務纏身的「樓奴」,有更多發展的可能性,擺脫現時年青人因擔心成「無殼蝸牛」,而一窩蜂擁去申請公務員職位「求穩陣」的心態。

房委會不應只是設限阻礙年青人上樓,反而應興建更多適合年青人居住的單位,讓更多年青人可盡快上樓。(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