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宵市場知雨晴 蛇年經濟望向榮

乙巳蛇年將至,政府舉辦的十五個年宵市場上周四(1月23日年廿四)起已經開放,當中維多利亞公園、花墟公園、長沙灣遊樂場、元朗東頭工業區遊樂場等九個年宵市場更設快餐攤位。黃大仙花市因應摩士公園下建蓄洪池工程,今年改在慈雲山邨中央遊樂場。有檔主向《香港01》表示附近斜路多,不便利長者前往;亦有花檔店主透露生意額較以往少三成,可能場地位置宣傳不足。
農曆年宵市場某程度上是香港經濟的晴雨表。舉例說,2016年維園花市的乾貨攤位成交價介乎13300元至74500元,平均競投價是23734元;及至2019年的成交價介乎14230元至80000元,平均競投價是26520,大勢跟隨消費市道向上。隨後四年因為社會秩序、衛生防疫等原因只設濕貨攤位,直至去年終於復辦乾貨,維園的成交價大幅回落至8540元至33000元,平均成交價11378元,同步反映了市道下滑。
競投價反映市道 擴花市見證變遷
經濟不景氣,食物環境衞生署在制定競投底價時當然亦會隨行就市。再以維園花市為例,2019年濕貨、乾貨和快餐攤位的底價分別是10880元、14230元和200780元,近兩年一律下調四成至6530元、8540元和120470元。攤位成本便宜了幾成,檔主才有更大的空間薄利多銷。商場和街舖如是,年宵市場的攤位亦如是。尤其是每年花市都有不少中學生一嘗「創業」,在商科老師的指導下做生意,體會在課堂中學不到的實戰經驗,低入場門檻對他們因而重要。
事實上,年宵市場一開始就是因應社會實際需要而應運而生。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小販於新年前就會聚集在太平山山腳的擺花街一帶,售賣應節花卉和糖果。戰後政府開始管理街頭小販,劃定年宵市場範圍以及發牌予小販擺檔,加上維多利亞公園落成,六十年代開始就是維園、長沙灣和彩虹三個市政局年宵市場為主。八十年代隨着新界發展起來,新界市政署在荃灣沙咀道遊樂場、上水石湖墟遊樂場、體育路元朗運動場及大埔遊樂場舉辦年宵市場,可謂「區區有花市」。
年宵丁財可兩旺 市集處處現生機
除了攤位競投反映市道以及選址見證社會發展,六天的花市人潮也折射了消費習慣。每年的應節貨品不在話下,今年大熱的Chiikawa到處可見。去年復辦乾貨攤位之後,十五個年宵市場錄得的到訪人次大躍進,由前年的114萬增加至200萬,其中維園在年三十單日更錄得超過20萬人次。毫無疑問,花市雖然名為「花市」,但要吸引尤其是年輕一代入場,乾貨攤位的創意產品、時興玩意才是關鍵。
在食環署的年宵市場以外,農曆新年前後基本上香港處處是市集。例如已經成為本港主要文創基地的D2 Place今年有「白紙年宵百貨」及「白紙新年市集」,市建局位於旺角的保育活化項目618上海街一連兩個周末舉辦「招財貓年宵市場」,銅鑼灣利園區由年廿八至年初三有「噼哩啪啦新春市集」,還有各大商場在中庭或露天廣場舉辦的市集不計其數。他們的共通點都是以本地原創手作、網店小店為主,有別於大型連鎖品牌,更切合年輕一代追求特色風格的口味。只不過難以負擔香港高昂的舖租,在市集才更容易有生存空間。
踏入乙巳蛇年,社會上下當然希望百業興旺,財源廣進。不過市面招租舖位仍然不少,樓市和股市在高利率環境下繼續受壓,業務展望調查的結果顯示大部分行業預期今季業務較上季度還要差,某程度上跟農曆新年所象徵的迎春接福、萬象更新稍見違和。可幸的是年宵市場的競投和人流似乎都已重拾升軌,檔主的靈活、創意和市民的消費力猶在,折射我們的經濟底子仍然厚實。現在就看下月26日公布的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有何具體政策,從創業、就業、消費力、生活成本等各方面入手,釋放香港的經濟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