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不改革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李家超於2022年、首份《施政報告》提出為公營房屋設立「幸福設計」指引,由房屋局局長何永賢主持專責小組,與房屋署共同制訂。當局本周一(9月2日)公布八大幸福概念包括「活力健康」、「綠色生活」、「樂齡安居」、「跨代共融」、「家社互聯」、「城市連結」、「增值上流」和「地方形象」,具體措施例如在多功能的有蓋共享空間提供風扇、電掣、無線上網等基本設施,設立流動服務區以讓流動醫療車、中醫車及流動圖書館停靠,在商場設置哺乳室、嬰兒護理設施和家庭友善洗手間方便照顧者等。

局長形容這份指引有溫度,設計樸實但用心、暖心。在理念層面,我們的確可見局方希望讓長者有自信地踏出家門,增加社交機會;希望不同年齡層和能力的居民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多做運動、強身健體、釋放壓力;希望照顧者感受到社區的支援,摒除在照顧的過程中的孤獨感。惟「住得幸福」的前題必然是「有得住」,若然公屋輪候時間仍然要五年半,「幸福」二字跟很多市民都是沾不上邊的。更不用說那些希望減低居住成本、早日申請公屋的青年,三不五時就被官員批評為「躺平」、「扭曲」。公營房屋若然被定位為青年不能輪候、只得最貧困的一小撮人可以入住,公營房屋又如何成為安居樂業之所,讓人住得幸福快樂?

在2024年6月底,約有123,100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91,500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資料圖片)

幸福前題是「有得住」與「地方夠」

「住得幸福」的前題除了是「有得住」,當然還包括「地方夠」。香港私樓的劏房、納米樓往往震驚外國人,政府興建的單位面積其實也不足自詡。一二人單位的面積大約是150平方呎,三四人單位大約325呎,即是人均居住面積可能不到80平方呎。不但如此,假如三人家庭住在473平方呎、四人家庭住在602平方呎單位,已經會被列為「寬敞戶」,照道理是要被調遷的。也就是說,目前政府的準則連人均160平方呎的居住面積也容不下,這樣能不能算是幸福?市民有足夠的空間多做運動、強身健體、釋放壓力嗎?可不可以邀請朋友到訪相聚,增加社交機會,感受社區支援?

要正視公屋居民的幸福,也難為了何局長。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市民的置業負擔指數仍在65%的高水平,公屋輪候的隊伍還有超過20萬宗申請。目前還在提量的階段,試問當局又如何增加單位面積,提過「寬敞戶」的定義門檻?換句話說,若不大規模收回新界土地,建立多幾個新市鎮,發展多幾個市中心,市民又如何可以住得幸福?夏寶龍主任由提出「告別劏房」,到日前指示港澳辦要提出推進改革任務落實的具體舉措,明確任務書、時間表和優先序,這對於香港不會沒有參考作用。

特首李家超正在制定《施政報告》,包括出席地區諮詢會聽取意見,及要求「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在一個月內提交進一步研究結果。上星期二(8月27日),他又率領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和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到啟德體育園視察,聽取業界對園區建設和推廣體育工作的意見,以助撰寫《施政報告》。

香港工程為什麼又慢又貴?

能夠容納6萬人的啟德體育園,肯定會成為香港大型綜合體育及休閒娛樂新地標。特首視察期間要求工作小組確保啟德體育園順利如期落成啟用,確保園區落成後運作暢順,足證其重視。畢竟體育園工程耗資公帑超過300億元,原定於2023年竣工,現在卻只能於2024年底落成,明年初啟用。當中不只財政成本,這兩年錯失的大型演唱會、體育盛事也是難以估算。

往日不可追,但香港的大型工程開支和時間成本,未來亟需改革。西九文化區延宕無期,兼且要出售物業以補充資金;沙田T4號主幹路造價高達70億,平均每公里需要30億;元朗一條連接港鐵朗屏站的行人天橋,政府報價要17億元撥款⋯⋯就連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主席謝偉銓接受傳媒訪問時亦不諱言,政府工務工程予人「又慢又貴」的印象。難怪「01論壇」作者胡恩威不久前問「點解香港建築成本會比深圳貴十倍?」,文章得到許多讀者認同。

政府日前允許西九管理局批標出售並保留全部收益,換言之將總樓面面積多達170,280平方米的住宅用地送給管理局。如果以每平方呎8,000元來計算,涉及地價高達147億元。(資料圖片/倪清江攝)

事實上,建築成本昂貴的不只政府工程。本港2002年的平均建築成本為21791元每平方米實用樓面面積(非住宅樓宇)和22445元(住宅樓宇),2012年這兩項數字分別升到29948元和47204元,最新的2022年更達到69564元和123563元。除了新冠疫情令原材料上漲之外,是什麼因素導致本港建築成本在過去十年間增加不只一倍?「羊毛出自羊身上」,工程昂貴的結果還不是直接反映在住宅售價、商舖租金嗎?

經濟增長數字背後的競爭力

不但如此,隨着建築工程成本上漲,「樓宇及建造」佔本地生產總值(GDP)中的「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的比重愈來愈來大,由2006年最低的32%攀升到前年的63%,佔比為回歸以來最高。這意味我們的資本投資愈來愈少花在機器、設備及知識產權產品(包括電腦軟件、資料庫和研究及發展),GDP的增長愈來愈多是來自樓宇及建造的高昂造貴。這樣的經濟增長恐怕在蠶食我們的競爭力,以至人才因為居住成本太貴而不願來港發展,企業因為經營成本高昂而不想投資這個市場。

不只是視察啟德體育園工程的特首李家超,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負責締造良好營商環境、吸引全球人才和資金,對於此等結構問題不會不知道。由2012年出任發展局局長計起,陳茂波已經主管土地發展、公共財政超過十二個年頭,可謂見證着香港建築一年比一年貴、政府工程一次又一次延遲的全過程。當現任局長甯漢豪還在思量如何片區發展、賣地花之時,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後會見陳茂波,並藉此場合寄語香港政府通過改革實現更好發展,「銳意改革,主動作爲」,豈是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