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烏克蘭戰亂到日常軼事 《人間荒原》寫作中尋找自我|開卷樂
「畫面往後退去,一格一格地,眼前黃沙漫天紛飛,想像中的大漠荒原,你一個人站在那裏。」《人間荒原》如是道。
作者葉秋弦在2021年出版《綠皮火車》,相隔三年再寫成第二本散文集《人間荒原》,描述近年人們經歷疾病、疫情,那種處於受困卻無法離開的狀態。全書分成四輯:「潮濕記憶」、「身體拓印」、「人影離像」及「無傷時代」,題材由烏克蘭戰亂,以至自身日常生活軼事,敘述一個人面對的人生迷途,也記錄人性的溫暖打破生命的荒涼。作者笑言,這本作品仍像一本「學生習作」,不過文字運用以至散文意識上都比以往有所提升。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原題:《人間荒原》——寫作中尋找自我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鄒芷茵、唐睿主持,逢週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大人只知道期望?
書中不少題材源自於作者的個人經歷和感受,譬如<28>一文就想像其母親當年同樣是28歲時面對的難題,側寫兩代人價值觀的迥異,文中提到「你不曉得你的誕生為她帶來多大災難和勇氣」。孩子除了受到父母百般呵護外,也承載了成年人的期望:「尤其當你抵達陌生地方,你母親最驕傲自豪的便是:『我的女兒很乖很聽話。』」作者反問聽話是甚麼?「他們會說,等你有了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庭,年紀大了,自然會明白。可是如果我不想明白呢?如果年紀大了,我還是隻身一人呢?會如何?又如何?…… 終於,不知不覺我還是活到了母親誕下我的年紀,但我們是那麼不同。…… 有自己的世界、興趣、工作與生活。沒有婚姻,沒有孩子,不過他人(或父母) 想像的人生,但我一直是自己。想着離開,想着流浪,並且時時憂傷。」作者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生命,最重要還是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西西的讀者
除了探討與母親的關係,作者還憶起伴隨自己成長的香港作家西西。在〈夢境.時間.記憶——念西西〉一文中,作者以讀者的角度為西西撰寫悼文,藉此回顧自身的成長經歷。作者曾於中學舉辦《候鳥-我城的一位作家》放映會,也回想中學課堂讀到了西西的<碗>。她讀大學時穿梭二手書店蒐集西西作品,投身社會後又將她的文學帶入校園,盼學生吸收其文學養分,展開「永不疲倦的閱讀旅程」。對作者而言,雖然西西離開了,但其文字仍然陪伴每個人,為荒涼的世界燃點了光。
我們在人間這個荒原探索,而寫作是生命道路中尋找自我的旅程,正如作者在《人間荒原》自序中道:「寫作就像一個人在森林裏玩捉迷藏的遊戲。孤獨的探戈,與杯觥交錯。我非常享受這種自由,至少,在我們還能成為自己的時候。」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