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環境局局長第一身視角寫下歷誌 見證香港環保復育進程|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九月,一個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中秋節躍上了香港的新聞版面。全球暖化下,類似的報導頻頻出現,溫度持續攀升,似乎令人束手無策。然而,各地各界的有心人仍以行動證明,轉變能夠實現。香港前環境局局長黃錦星編寫《邁向碳中和 香港人和事》,將本書的主軸定位為「香港人造就的好事」。全書分四個章節,囊括四十多則故事,橫跨近四十年,記錄本地環保與復育的共同成果,並冀望啟發讀者知而後行,從生活的大小事務著手,一同締造實現碳中和的社區。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原題:《邁向碳中和 香港人和事》:一本邁向理想的生活指南;一本由相遇編織的紀念冊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鄒芷茵、唐睿主持,逢週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起承轉合 結緣處處

「十年工作間,我遇到不少有心人。」黃錦星談到本書從剛卸任環境局局長開始構思,之後兩年期間,他以第一身視角寫下一篇篇歷誌,這些點滴,同時是香港環保歷史進程的見證。

首章「起」記述黃錦星年青時於建築學院的探索生涯,畢業後於一九九二年,他被委任為首個環保公共屋邨——「茵怡花園」的項目建築師。面對如何因地制宜,如克服人口高密度、避免形成屏風樓等挑戰,亦成為了黃錦星的人生契機,一道從建築界通往環保領域的門扉朝他開啟。於是,第二章「承」便承繼綠化都市的理念,從香港綠色建築議會(HKGBC)的成立,寫到「零碳天地」2012年建成——香港首座實現生物多樣性與中和發電的公共空間,坐立於九龍灣的鬧市中。

建造業議會零碳天地。(零碳天地提供)

第三章「轉」由黃錦星轉任為環境局局長啟章,他在任期間,不同計劃紛紛落實執行,合繪減排藍圖。書中除了收錄「大嘥鬼」的設計解構,也介紹到近年融入市民生活、以白色為主調推廣乾淨回收的「6仔舖」(回收便利點)。原來,「6」不但是「綠」的諧音,還與由籌備到開業的六個月有關。第四章「合」來到黃錦星近兩年參與的無止橋慈善基金的義務工作,該團體以復興及發展中港兩地「山旮旯」的偏遠鄉村為目標,讓城市化下的邊緣郊區重拾生氣。

衣食住行 低碳樂活

政策之外,黃錦星指環境保護的路線圖其實能結合到日常習慣中,與生活並行。本書舉出低碳衣食住行的例子,以一些具體的人和事,分享更清晰、明確的行動指南,如「衣著」:對抗速食時裝文化,推廣循環使用二手衣物;「食」:可選擇低碳素食,還主張惜食;「住」:可參與社區回收項目;「行」:可發掘本土山野美景,喚起大眾關注「航空碳排放」。

荔枝窩和小灘(山水小組授權使用)

黃錦星還分享有一回在太太生日當天,他們在一所位於荔枝窩已復修的客家屋租住了三日兩夜,其實優美的風景,未必遠在他方。在各方協作貢獻下,藝術創作、農村飲食烹飪班等活化活動,為荔枝窩、梅子林等古村招來訪客;耕作的鋤頭重新投落荒田,你又知不知道荔枝窩有一片咖啡園呢?原來當地出產百分百香港種植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在復育下,山旮旯鄉郊不再是鮮有人識的「袐境」,大家按下機票的訂購鍵前,不妨考慮本地旅遊,到訪近在眼前的桃花源。實踐低碳生活非但不勞神,而且是件樂事。

由本土到世界 逐步邁向碳中和

黃錦星回想四十年間擔任過不同角色,從建築師到基金主席,他在每個崗位的挑戰中均找到機會:「這本書想鼓勵年青人,無論任職甚麼行業,都可以將低碳理念融入其中,作為一個有意義的方向,而且事業與滿足感兼得。」

ADL雙層電動巴士(九巴提供)

在任局長期間,不少減排藍圖出爐,黃錦星表示,政策的實行有短、中與長期之分,商用車、巴士推動電動車轉型面臨一定挑戰,但仍樂見成效:「近幾個月,每十部新購置的私家車,有九部是電動車,這個比例在亞洲已是首屈一指。我們展望未來十年,若按照既定藍圖發展,香港的環境應更好。香港空氣的主要污染物在過去十年,已減少了四至六成。」

極端天氣在全球肆虐,每年上升的天災危害無數人的生計與生命。黃錦星希望碳中和能從本土始行,盼香港市民能身體力行,參與建設這項屬於世界的願景。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