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伊朗與真主黨哭泣 沙特與哈馬斯偷笑?

撰文:劉燕婷
出版:更新:

9月30日,以色列軍方開始了對黎巴嫩的地面行動。

根據美國媒體報道,以色列官員已通知美國,入侵的範圍、規模和持續時間將「有限度」。在此之前,以軍在北部與黎巴嫩邊境接壤的梅圖拉、米斯加夫阿姆和吉拉迪村等地設立軍事禁區。路透社引述黎巴嫩安全部門人士透露,黎巴嫩軍隊已從邊界後撤5公里。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米勒(Matthew Miller)也在30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證實,以方已告知美國,將對黎巴嫩邊境進行地面行動,但局限於打擊真主黨的基礎設施。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則表示,以色列應該放棄在黎巴嫩的地面行動並實行停火。

顯然,這是2023年新一輪以巴衝突爆發後,以色列與真主黨等「抵抗軸心」(Axis of Resistance)持續摩擦的結果,也是以色列-伊朗代理衝突的最新升級。即便美國持續「勸架」,都無法阻止黎巴嫩南部在2006年戰爭後,再度淪為以色列與真主黨的殘酷戰場。

而選擇在加沙戰爭同步進行時北上打擊真主黨,以色列雖有自己的戰略考量,卻也有必然的風險與代價。

圖為2024年9月30日,真主黨和以色列軍隊之間衝突持續,黎巴嫩南部邊境地區竄起濃煙。 (Reuters)

以色列打什麼算盤

首先觀察以色列的戰略考量。

第一當然就是降低真主黨的軍事威脅。2006年以黎戰爭後,真主黨的軍事實力顯著增強,不僅在黎南建立了堅固的防禦陣地,還通過伊朗援助獲得大量先進武器,包括精確制導導彈、遠程火箭彈、無人機和反艦導彈等。這些武器不僅威脅到以色列北部邊境,甚至可以覆蓋以色列境內的戰略目標,如工業區、機場和能源設施。

此外,真主黨在過去幾年內加強了與伊朗的戰略協作,並在敘利亞內戰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2023年加沙戰爭爆發後,真主黨更是成為伊朗對以實施「不對稱作戰」的重要工具,不僅持續對以色列北境發射火箭,意圖牽制以軍在加沙的地面攻勢,更迫使以方為此疏散數萬居民。

從前述背景來看,削弱真主黨的軍事威脅是以色列最直觀的戰略考量。早在地面入侵前,以色列就已引爆傳呼機、對講機,大規模破壞真主黨的通訊設備,接著又發起一波針對高層的斬首行動,連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Hassan Nasrallah)都無法倖免。如今靴子落地、地面行動正式開展,以色列將有機會摧毀真主黨的導彈庫存、破壞真主黨在黎巴嫩南部的防禦陣地和指揮結構,以及切斷其從敘利亞或伊朗獲得軍事援助的路線。

如果行動順利,以色列將能重創真主黨的戰鬥力,讓其短期之內無法發動對以色列的有效攻擊,以色列則能在北境獲得相對的安全緩衝,讓北部居民返回家園。

圖為2024年9月30日,伊拉克納傑夫(Najaf)民眾集會,悼念黎巴嫩真主黨(Hezbollah)領導人納斯魯拉(Sayyed Hassan Nasrallah)。(REUTERS )

第二就是削弱伊朗的區域影響力。真主黨既是伊朗在黎巴嫩的重要代理人,也是伊朗擴張中東影響力的關鍵板塊。自2000年代以來,伊朗就通過支持真主黨、敘利亞阿薩德(Bashar al-Assad)政權、加沙哈馬斯與也門的胡塞武裝,建立了「抵抗軸心」的戰略板塊,也就是從伊朗到黎巴嫩,形成了對以色列以及沙特的戰略包圍圈,基本上這也是導致沙特後來被迫放棄地緣爭奪、同意與伊朗復交的關鍵。

而藉由對真主黨發起大規模軍事行動,以色列可以向整個伊朗「抵抗軸心」展示軍事威懾能力,並且傳遞一個明確信息:以色列具備強大的軍事力量和決心,來保護自己的國家安全並防止任何外部威脅,即便這會惡名昭彰、渾身浴血。而這樣的威懾作用可能迫使伊朗未來更加謹慎,不會再輕易對以色列發起挑釁,同時降低自己代理人對以色列發動攻擊的可能。

此外,阿拉伯世界的輿論整體雖然痛恨以色列,但沙特等海灣阿拉伯國領導人未必不樂見伊朗被以色列削弱,畢竟幾年以前「伊朗威脅論」還是在海灣國家暢行的政治基調,沙特更是長年飽受也門胡塞武裝威脅所苦,這背後當然就是伊朗的手筆。從這個視角來看,沙特等國當然不會為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打擊伊朗而公開拍手叫好,但見到一個不懷好意的強鄰被迫自縛手腳,各方想必都會放心不少。因此以色列這次行動雖然不會有好名聲,卻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海灣阿拉伯國家的潛在需求,所以也不會被嚴厲阻止。

最後,就是能為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及其執政聯盟帶來政治紅利。一來,以色列北境長期面臨真主黨的安全威脅,通過一次有效的軍事行動,以色列政府可以向國內民眾展示自己保衛國家安全的決心,並藉此提升政府聲望和支持率,鞏固執政聯盟的地位,並削弱反對派對政府安全政策批評;二來,目前加沙戰爭打到不知如何收場,人質問題更是導致以色列民眾頻繁上街,藉由北伐黎巴嫩,內塔尼亞胡能暫時轉移國內的視線與批評。

沙伊關係:圖為2023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在北京會見沙特阿拉伯以及伊朗兩國外交部代表團。(中國外交部照片)

以色列的風險

但如前所述,入侵黎巴嫩不是毫無代價與風險。

第一就是陷入另一個戰略泥淖。儘管以色列擁有強大軍事力量,但真主黨經過多年準備,已經在黎巴嫩南部建立了堅固的防禦陣地,並擁有大量武裝人員和先進武器,其規模遠大於哈馬斯,以色列即便宣稱自己只是進行「有限的軍事行動」,還是可能會面臨持久且激烈的抵抗。

且如果以色列最終目標是打退真主黨、建立緩衝區,那麼衝突必然走向實質佔領,不論以色列最終是否撤退,過程當中以軍都必然面臨永無止境的游擊攻勢,即便真主黨會因此重傷。而相關場景已在過去的以黎戰爭中反覆上演,這次恐怕也不會例外。

此外真主黨擁有的精確制導導彈和火箭彈,能夠對以色列北部城市和戰略設施造成嚴重損害。以軍的入侵,不能完全排除真主黨被逼急後、決定對北境發起大規模報復行動的可能。而以色列的防禦系統雖然能夠攔截部分來襲導彈,卻無法完全抵擋真主黨大規模的飽和攻擊,結果可能就是大規模的平民傷亡和經濟損失。

真主黨「2號人物」卡西姆(Naim Qassem)2023年10月在黎巴嫩貝魯特發表講話(Reuters)

第二就是多線威脅的可能。當然,伊朗已經宣布不會派兵前來黎巴嫩協助真主黨作戰,德黑蘭也不想冒險決戰以色列導致美軍介入,一場中東超級大戰應該可以避免。但這不代表伊朗不能策動其他「抵抗軸心」襲擊以色列作為報復,例如伊拉克的什葉派民兵、也門胡塞武裝,畢竟從這次加沙戰爭就可以觀察到,「抵抗軸心」的協作程度比之前都高。

以也門胡塞為例。胡塞武裝多年來獲得了來自伊朗的彈道導彈、巡航導彈和武裝無人機技術,顯著提升了對沙特與阿聯酋的打擊能力,並曾多次對沙特的石油設施、機場等關鍵基礎設施進行打擊,甚至威脅紅海水道。2023年加沙戰爭爆發後,胡塞更是直接打擊以色列本土,讓自己從一個看似與以色列無關的也門內戰參與方,逐漸轉變為以色列必須應對的安全威脅。

這種現象既凸顯伊朗多年經營有成,也暴露以色列在防範威脅上有其極限,而以色列雖對胡塞發動空襲進行報復,卻無法徹底根除威脅,畢竟類似作法沙特過去多年也是頻繁實踐,但還是難阻胡塞神出鬼沒的偷襲。當然,胡塞這麼做或許無法停下以軍在黎巴嫩的攻勢,卻還是有機會對以色列造成損失。

2024年1月29日武裝胡塞武裝追隨者在也門薩那舉行的遊行中乘坐一輛貨車,聲援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並支持胡塞武裝襲擊紅海和亞丁灣的船隻。(Reuters)

最後就是軍事資源被迫分散。2023年的加沙戰爭已讓以色列消耗大量軍事資源和精力,付出了巨大的輿論與國家形象代價,卻一來救不回人質、二來無法徹底殲滅哈馬斯、三來不知如何處理戰爭終局,內塔尼亞胡更面臨民意的反覆拷問。如今又在黎巴嫩加開北線戰場,即便真主黨必然被削弱,但要達到「讓北部居民安全返家」的目標,恐怕也要不少時間,且會導致以軍不得不分散原本在加沙的軍事投入。

而哈馬斯反倒能利用這一戰略弱點,趁著以色列壓制力道減弱,重新擴充武器庫存、補充地面力量,即便短期之內都無法對以色列發動新一波攻勢,卻至少博得喘息生機,能為恢復實力做準備。基本上這也是哈馬斯在談判中一直以來的戰略目標:拒絕解除武裝、盡可能保有在戰後加沙的軍事能量,而以軍不論眼下攻勢多麼猛烈,總有一天會因國際與國內壓力,不得不減少對加沙的軍事壓力、甚至完全撤出。顯然,因談判陷入僵局而無法達成的目標,如今或許有機會因為入侵黎巴嫩而達成。

整體來說,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打擊真主黨,或許能有不少短期戰略獲益,包括降低真主黨威脅、削弱伊朗影響力、提升內塔尼亞胡政府的支持度,卻也不能迴避必須面對的風險與代價,包括在加沙後又深陷另一個戰略泥淖、引發「抵抗軸心」的報復、分散原本在加沙的軍事投入。

而在美國希望撤出中東、伊朗-以色列代理衝突結構未解的大框架下,以色列這輪多面輸出,或許能為國家換來20年和平,只是這輪血仇所疊加的滔天恨意,還是可能在未來某一天,化做洪水湧向「應許之地」,讓本該流著奶與蜜的豐饒大地,再度淪為鮮血遍地的修羅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