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視覺以外 我們還有聲音│Canace@ArtsEdge
我們常在藝術教育中提出觀察的重要性,但視覺的觀察以外,我們經常都忽略聲音。我所指的聲音並不是育兒音樂-莫札特交響樂等樂章,而是環境的聲音。
(所有圖片由作者提供)
【編按:作者為藝術家Canace】
聲音藝術在這20年中,在當代藝術創作中佔據了部份的舞台,然而香港人對聲音藝術的認識尚未深入,但聲音卻衝擊著我們大腦的腦波,讓我們在感知上達致另一個層次,讓我們跟下一代懂得如何去欣賞,去享受,去細聽,去珍惜一些被遮蓋,被遺忘的聲音。
聲音對我們下一代的想像能力培養是任何東西都無法取替的,因為聲音的共振能直接對大腦傳送信息,而繪畫和其它視覺元素都是傾向記憶的整合和情感的投射,需要多元的激發點,所以孩子對聲音引發的想像和即時反應都會較為迅速,同時融入了他對這個世界的感知和記憶,也激發着他自己的創造力甚至反應。例如小朋友當聽到音樂的聲音,都會不其然手舞足蹈起來,聽到馬路車子響咹,就會掩著耳朵,這些都是聲音對孩子而言的意義。
很多時我們帶孩子外出,我們都會指引孩子看一下這邊,看一下哪邊。但我們較少請孩子聽聽環境的聲音,想像一下我們看得見的東西以外,我們的空間還有誰在呢?聲音無處不在,只等待我們去傾聽。我們並不需要一系列的早期教育音樂光碟,我們居住的空間,早已存在不同的聲音──蟲鳴、地鐵人多擠擁的喧鬧聲、圖書館使用者翻書翻報的聲音、雨打落在冷氣機的聲音……
聲音的無時無刻都在不同地點產生著,因此孩子要接觸聲音,幾乎是隨耳可得。
我們只需要引導孩子如何聽,如何連結。
聆聽聲音不單止是用作激活孩子想像力的一個自然元素,更是孩子認識自己的一個媒體。當不同聲音傳到孩子的耳窩,都會帶動孩子的情緒,所以對於小朋友而言,聲音可以讓他們更深層了解一件事物,例如孩子喜歡機械車,常把機械車掛在口唇邊,但如果聽到引擎的聲音時,孩子對機械車的看法又會改變。這並非必然的好與壞的改變,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孩子對一件事物的看法會更全面,感受也較多層次上的轉化。
聲音更可以作媒介,成為藝術創作形式,以聽覺為創作重點。創作中,各種聲音都可成為題材,呈現聲音的方法也很廣泛,可以是任何物料與視覺組件的聲音裝置,也可以是日常的環境聲音。而想像,可以從日常開始修習:
引導孩子從聽開始
現在我們可以閉上眼睛,我們可以用一分鐘(時間許可的話,可以加長感受期),感受這個環境有什麼聲音。
(*家長請參與這部份,當我們的感官與孩子同步,孩子閉上眼時就可以避免不安,同時可以互相觀察。)
從聽開始,您感覺到什麼?
家長可以開始問孩子聽到什麼聲音。例如可以問道:從聲音中,你能說出有什麼東西在你附近?這個環境的聲音讓你有什麼感覺?哪一種聲音距離最近、最遠?
聆聽,然後想像
聆聽以後,我們可以同時張開眼睛。拿起畫筆畫紙,試將剛才聽到的聲音想像成一個畫面,剛才啲啲㗳㗳的聲音是從哪裏來的呢?剛才的聲音有否讓你想到些什麼生活上的事情和人物?然後我們都可以從聽覺中導入視覺元素,延展想像圖庫。
模仿聲音,開拓更多聲效可能
當畫完想像的圖像之後,我們可以把一些回收物件、任何工具拿來製作聲效,我們可以請孩子嘗試模仿剛剛聽到的聲效,更可以用不同工具去製作聲頻。透過模仿和尋找合適的工具的過程中,孩子可以增強對環境和物件的記憶,同時可以令他們開發更多解難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