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父母該如何為幼兒打造塗鴉習慣?│Canace@Artsedge
剛踏入2-3歲,家長都會出去尋找學前班為孩子打好基礎,同時開始接觸群體讓孩子學會與他人相處。接觸的人越多,孩子的情緒就會變得複雜,而幼兒的語言尚未可以為孩子表達訴求,孩子積累情緒又不能表達,最後就會產生行為上的偏差。
【編按:作者為藝術家Canace】
幼兒的繪畫一如個體的語言、身體、和動作發展,有其發展歷程,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可以跨越發展程序,只是進入每個成長階段的速度有所不同。有關兒童的心理發展期,家長只需Google一下就一目了然,我們回歸塗鴉的話題上,幼兒感官時期發展,塗鴉會為其發展提供重要的正面影響。每當我們建議家長回家和孩子塗鴉習慣時,家長都會認為塗鴉就是畫圖,而且準備的工具也不少,孩子控制不好就會弄得一地抺不走的七彩烙印,可是怕麻煩的成年人就這樣剝奪了孩子的塗鴉時光,他能認知這個世界的機會就更少了,塗鴉-是不可或缺的。
這項活動聽起來原始至極,但其實是從科學角度去讓幼兒認識自我的存在感和環境。
小孩子擁有最原始的衝動和好奇心,塗鴉就是單純的直覺表現,這不是亂畫,更不是小遊戲,塗鴉的時光就等同我們晚上發夢,將經驗和學習圖像化,重整記憶倉庫。是一種讓幼兒可以消化整理其觀察和心中所想的重組系統,同時從色彩中對應情感,在線條中刻畫情緒,讓孩子在一幅畫的時間,整頓好自我的情理思維。
我們接觸的孩子當中,為數不少都以塗鴉的方式處理掉不少讓父母費神的即時性情緒,例如剛被父母拒絕要求、被旁邊小孩子搶掉玩具等,運用塗鴉都可以紓緩幼兒在未能批判性處理問題時所產生的情緒,因為言語傾向要以前文後理的邏輯去表達,塗鴉卻可以依賴感覺和動作去體驗,所以是一個放電放負同時提升統感的超級學習模式。
在於成年人的角度,我們必須放下很多日常定義,才能有效地讓孩子享受塗鴉,並從中慢慢成長,一般幼兒剛開始拿取物品時,會很自然地將筆放入口中,而不是進行繪畫活動,這種現象是視覺刺激所產生的自然反射作用。如果同時提供一支蠟筆、一張紙,孩子也許會在紙張上用不同的動作發出聲響,然後就會開始在紙張上的做敲打的活動。
而紙張上留下的蠟筆「痕跡」,既點狀、又線狀,幾乎是成年人無法辨識的一些「記錄」。與其說是在畫畫,不如說是他喜歡這樣的遊戲,所以作為父母,必須要緊記,塗鴉和畫畫都是遊戲的一種,我們不需過早探究孩子畫畫的意思。當小朋友慢慢長大了,他們發明家的本質就會出現,在塗鴉中尋找不同的「遊戲」方式,開始伸展手胳臂的活動度,覆蓋度比從前更大範圍,先前「點點畫」的遊戲變成線條,有時會畫出會轉彎;時而畫出如火山大爆發般的形態;時而畫出直直橫橫的各種線條。三歲以前的孩子會樂此不疲,而變化多端的線條繪畫(塗鴉),同時也是提供孩子大肌肉發展。
要建立孩子一套完整的塗鴉習慣,工具是其次,重點是作為父母應該如何保持正確的鼓勵態度。
父母應有的態度:
1. 把孩子的藝術品保留並視為孩子性格成長的紀錄。
2. 要聆聽小朋友完成作品的過程,對孩子而言您的尊重具有重大意義。
3. 培養或保有孩子對生活環境能有敏銳感受。
4. 當孩子成功地表達了自我經驗時,要給予具體鼓勵。
5. 要明白小朋友在藝術中的情感表現與成人的表現有所不同,請不要追求具象的表現方式。
6. 當孩子出現自我競爭的態度(而非事事都跟隨他人或只和別人比較時),應該給予鼓勵。
7. 如果孩子自己發現某些工具使用的技巧時,成人應協助其拓展經驗,讓孩子從中嘗試多種方法。
8. 可以劃定一個區域將孩子的作品以週記的方式展示出來,讓孩子能感覺到被受認同,即使是塗鴉小品。
9. 讓孩子每天最少有一小時的創作時間,家長可準備一卷大草稿紙、畫本和一個裝滿材料的箱子,在孩子可觸及的位置,讓他們可以隨時拿到物料,自主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