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展】楊嘉輝賑災專輯威尼斯歸來 新作回應六四後港人移民潮

撰文:陳奉京
出版:更新:

去年這個時候,香港藝術家楊嘉輝(Samson Young)正趕着為五月的威尼斯視藝雙年展創作作品。威尼斯雙年展開幕後,香港館大受好評,已辭去城大創意媒體學院教職的楊嘉輝,卻又馬不停蹄地投入到其他項目中去。
轉眼就快一年,威尼斯雙年展在去年11月收爐後,這個以賑災歌為靈感去回應當下全球化議題的展覽,終於在今年2月回到香港,在西九文化區M+展亭展出,展覽將一直舉辦到5月。藝術三月將至,這個展覽先打響頭炮。M+副總監及總策展鄭道練在開幕致辭中說:「感謝Samson提醒我們是世界公民。」這一句或許解釋了展覽在威尼斯獲得好評的原因。

未開館時的香港館門口,《楊嘉輝的賑災專輯》海報故意製造被人撕爛的效果。(陳奉京攝)
「楊嘉輝的賑災專輯世界巡迴演」展覽入口,再現香港館門口的海報。(西九文化區)

如何從威尼斯搬回一個備受好評的展覽?

上一屆的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已是M+與香港藝術發展局的第三次合作。每一次在威尼斯展出結束後的第二年,香港館的展覽都會搬回香港再舉辦一次回應展,如2013年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的香港代表李傑個展「你(你)。」,2015年第56屆的香港代表曾建華個展「無盡虛無」。曾建華的回應展《無》,更是M+展亭於2016年開幕後的首個展覽。

西九文化區仍是一片工地。(陳奉京攝)

從威尼斯回到香港,每位藝術家都必須面對同一個問題:兩地的展覽空間大不相同。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的展場原是民居,而且樓上及附近至今仍有當地居民居住,這個空間給人的感覺,用客席策展人郭瑛的話說,就是「家居感很強」。威尼斯雙年展開幕後的幾個月裏,郭瑛還多次回到展場觀察,她發現香港館附近的街坊,有老有少,喜歡在陽光沒有那麼猛烈的下午坐在香港館的庭院裏消磨時光。但回到香港,M+展亭沒有庭院,周圍更是一片工地,即使在展亭裏的空間,也和香港館的家居感很不同——M+展亭是一個傳統的白盒子空間。

作品《Palazoo Gundane (homage to the myth-maker who fell to earth)》。(吳鍾坤攝)

策展邏輯與威尼斯時保持一致

這次在M+展亭的展出,和香港館的展場結構和邏輯基本保持一致:無論是從M+展亭外的樓梯上去,還是從底樓坐升降機上去,觀眾看到的第一部分,即是曾經張貼在香港館外牆的「專輯海報」,以及那個形似大型獎座,融合了美國前總統列根頭像及畢氏定理發現者、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頭像的雕塑;往裏面走,即是為虛構音樂家Boomtown Gundane打造的客廳,這部份基本上和威尼斯展出時一模一樣,客廳裏不停播放着Micheal Schiefel演唱的《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九個音箱發出不同的聲音,一人獨唱卻如合唱;繼續往前走,就是工聯會群聲合唱團以「消音」方式演唱的《We Are the World》,雖是合唱,卻因經「消音」處理而聲音微弱,諸如此類的矛盾感在展覽中貫穿始終。而展覽的最後一個空間,可以說和威尼斯的展出最不一樣。

+8
香港館庭院中放置的霓虹燈。(陳奉京)

由Samson在海上清唱數字版《滔滔千里心》的錄像作品《Lullaby (World Music)》,在威尼斯本是放在香港館靠近河道的地方,錄像中的香港海域和展場旁的威尼斯水道相映成趣,但是一般人也許不容易留意到這個作品,除非去上廁所或走過去欣賞河道風光;而M+展亭顯然沒有這樣的環境,於是Samson和策展人郭瑛決定換一種呈現方法,把最後一個空間打造成音樂家的工作室,穿過工作室的玻璃窗,可看到展場第一部分的雕塑,以及外面的霓虹燈。霓虹燈的英語「The world is yours, but also ours, but basically yours」,譯自毛澤東名言:「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作品原是放置在香港館庭院中。Samson在去年的訪問中曾言,這個作品只有視覺元素,沒有聲音,表達的訊息卻非常「響亮」。

回到香港展出,霓虹燈同樣放在室外。圖中兩人為藝術家楊嘉輝和客席策展人郭瑛。(吳鍾坤攝)

新作品更直接抒發情緒 《凝聚每分光》原是為了呼籲港人留下

工作室還放了一部會自動彈奏的鋼琴,這是Samson為這次展覽新創作的作品《Carillon》。這部鋼琴除了會自動彈奏之外,還有點「古怪」——藝術家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件,包括錄像帶、生命麵包包裝袋、藝術家母親用過的簽證身份書等等,阻隔擊弦機直接敲打琴弦,而是敲打在那些物件上,發出如噪音一般的悶響,可以說是另一種「消音」方式。由於聲音實在不太動聽,藝術家體貼地給予觀眾「休息」的機會,鋼琴每演奏幾分鐘,就會暫停演奏十幾分鐘。

放在鋼琴上的《凝聚每分光》唱片封面。(吳鍾坤攝)

觀眾也許聽不出來鋼琴演奏的是什麼歌曲,其實同樣是慈善歌曲,是1990年香港電台「香港心連心」計劃的主題曲《凝聚每分光》。當年剛剛經歷了六四運動的港人,對97回歸的信心進一步跌到谷底,移民潮達到高峰,「香港心連心」計劃正是為了呼籲港人留下來。有份演唱這首歌的歌星包括梅豔芳、林子祥、譚詠麟、羅文、許冠傑,以及近年很「忙」、常被人請出來「齊鼓掌」的徐小鳳,這些歌星當年在港人心中都頗具份量,然而群星演唱歌曲的呼籲方式,在當年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回歸二十年後,近年還經歷了雨傘運動、中港矛盾、旺角騷亂,港人移民呼聲再起,鋼琴的噪音所呼應的,或許不止是二十多年前港人面對回歸的焦慮。

為理想,全力幹,求突破今天甘流血汗/為理想,獻盡努力,理想邦,我願靠我雙手創/ 為理想,燃亮我,求讓每分力,全變熱和亮光/要鬥志繼續頑強,要永遠奮起圖強,豪情溶成熱與光
《凝聚每分光》歌詞
藝術家楊嘉輝和客席策展人郭瑛。(吳鍾坤攝)

「這個作品對音樂的回應更直接,是一種比較『自閉』的情緒,就像是香港人對着自己說話一樣。」Samson一邊解釋,還一邊詮釋這種情緒,「類似在說『係咁啦』。」移民與Samson的個人經歷也有關,他中學時到澳洲讀書,直至大學畢業後,曾一度回港攻讀碩士學位,之後在美國完成博士學業後,便以音樂家、藝術家等多重身份,一直留港生活、工作和創作。同樣生活於這片香港地,對於港人近年的情緒、感受,他也當然身同感受。郭瑛建議觀眾用二十多分鐘去觀賞這個展覽,希望觀眾從現實空間抽離出來,去感受,去思考。

即場演唱家Micheal Schiefel會帶來現場演出。(吳鍾坤攝)
M+還首次設置限定商店,推出和藝術家聯手構思的限量商品。

展覽以「世界巡迴演」為名,除了展覽,還名副其實地有一系列相關的「演出」活動。曾在威尼斯展覽中獻出歌喉的即場演唱家Micheal Schiefel,由於條件限制未能到威尼斯的群聲合唱團,都會在香港作現場演出;無伴奏合唱團「一舖清唱」成員黃峻傑,及香港小交響樂團樂團首席James Cuddeford,將分別以新創作品回應翻唱歌曲。此外,M+還首次設置限定商店,推出和藝術家聯手構思的限量商品,這次的限定商店還配合展覽主題設計成演出後台化妝間的樣子。立法會今日討論西九文化區的財務狀況,預計未來十至十五年都難以達到收支平衡,不知限定商店能幫補多少?

「楊嘉輝的賑災專輯世界巡迴演」展覽
日期:2月9日至5月6日(2月16日及17日閉館)
地點:西九文化區M+ 展亭

Michael Schiefel現場演出
日期:2月10日下午4時

群聲合唱團演出
日期:3月28日下午5時;3月31日中午12時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演講廳2

「一舖清唱」成員 黃峻傑演出
日期:3月3日下午4時

香港小交響樂團的James Cuddeford演出
日期:4月21日下午4時

M+展亭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