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三十】為失憶國度著書 林慕蓮尋訪成都「鎮壓歷史的碎片」
曾任駐華記者十多年的學者兼作家林慕蓮(Louisa Lim)以「失憶」為主軸,尋訪六四見證者,五年前以英文出版了《The People's Republic of Amnesia: Tiananmen Revisited》一書;今年六四三十周年之際,中文版《重返天安門:在失憶的人民共和國追尋六四的歷史真相》面世,書中記錄了當局如何大規模剷除與六四有關的歷史記憶,並拼湊北京以外被遺忘的碎片,包括鮮有提及、有人傷亡的成都鎮壓事件。六四三十周年前夕,在澳洲墨爾本大學任教新聞課程的林慕蓮,來到香港大學擔任訪問學者。她說內地新一代在「洗腦」環境下長大,變得犬儒而不敢公開發聲,自由的港人應有道德責任,記住歷史。中文著作5月初在台灣出版,部分香港樓上書店隨即發售,但大型連鎖書店職員卻隱晦地說「香港入不到貨」,難道正是犬儒一說的例證?
父親是新加坡華人,母親是英國人,林慕蓮五歲時在香港度過童年。六四事件發生時,林慕蓮在英國讀預科,1991年到北京外國語學院當交換學生,那時僅是六四鎮壓後兩年,但她已經感受到巨大的壓抑氛圍,全城集體失憶,人人避談。直至半年後,朋友敞開心扉,林慕蓮才驚悉,原來身邊熟悉的人是民運參與者、流血見證者。
大學畢業後,林慕蓮曾在香港當過英文報章《東快訊》(Eastern Express)和無綫電視記者,2003年起先後擔任英國廣播公司(BBC)和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的駐北京記者,一做十多年。駐京時,她一直關注六四的相關新聞,直至約五、六年前,牛津大學出版社邀她尋訪六四的人和事,著作成書。
帶着恐懼訪見證人 用不上網電腦寫稿
尋訪六四見證者時,林慕蓮帶着恐懼,一方面擔心將受訪者推上絕路,亦擔心當局藉故妨礙NPR採訪其他新聞,因此一直小心翼翼。電話簡單交代一句,就直接上門面談,短訊、電郵統統不用,就連寫稿也用上另一部從不連上互聯網的電腦,再鎖進保險箱。
林慕蓮的英文著作在2014年六四二十五周年出版。「Amnesia」即「失憶症」,她解釋,取此詞是她驚訝中國共產黨的「洗腦」機器可以如此成功,足以令整個民族失憶。不只北京,是全中國的歷史都缺了一隅,今年中文版《重返天安門》趕及在六四三十周年前一個月出版。
找尋「成都天安門」鎮壓細節
《重返天安門》其中一個章節,是關於四川成都的鎮壓情況。雖然八九民運主要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發生,但全國各大城市都爆發示威、靜坐,成都市民佔據市中心的天府廣場,高峰時有1,700名學生參與絕食。1989年6月4日,當北京血腥鎮壓的消息傳到成都時,本已散去的成都市民,再次在天府廣場聚集聲討。
與北京出動軍隊鎮壓不同,成都動用武警、催淚彈、木棍鎮壓。林慕蓮尋訪那時在當地的美國教師、商人,取得美國解密外交電報,並獲得一份由中共老黨員撰寫、秘密帶出國的報告,又翻查政府年鑑及官方出版的《成都暴亂始末》,道出「成都天安門」的鎮壓細節。
6月4日當日的衝突,官方年鑑指有八人死亡,包括兩名學生。示威一直持續到6月6日,多名目擊的美國人描述,指武警進入錦江賓館,用鐵棒毆打已被制服的市民,屍體被運上卡車,估計有25至100人死亡。老黨員的報告,列出35人死亡名單,大部分都附死者名字和細節。關於成都鎮壓的死亡人數,美國外交電報估計10至30人。美國密歇根大學人類學教授Karl Hutterer親歷事件,他於1989年6月10日曾向《紐約時報》投稿,引述消息指當時有300人死亡。
17歲青年在鎮壓中失蹤 母親11年後獲屍體照片
英國國家檔案館前年解封六四檔案,當年英國並無駐成都領事館,檔案列出6月6日港督衛奕信轉述美國情報,指成都有300人死亡。林慕蓮直言這數字與她訪問Hutterer所引述的相近,但估計包括受傷人數,真相仍有待進一步挖掘。
林慕蓮更在成都訪問了一位兒子在鎮壓後失蹤的母親。1989年6月6日,她年僅17歲的兒子騎單車回家時失蹤了,直至2000年,才獲得一張兒子屍體的照片,口鼻周圍有血塊,鼻上有一大塊瘀傷,臉部腫脹變形,一隻眼睛微睜開。她五度上訪京城,獲得約七萬元人民幣撫恤金,是唯一一名獲得賠償的死難者家屬,但她仍堅持發聲,追尋真相和追究責任。
指當局成功「製造恐懼」 嘆中國青年「患失憶症」
近年林慕蓮離開新聞前線,轉到大學任教,主力講調查報道。她曾為著作在大學公開演講,內地學生的問題由最初「每個國家都曾做錯事,有什麼特別」,漸漸變成「如果人民知道這件事,會破壞社會安寧嗎」。
林慕蓮覺得,這足以證明中國當局成功「製造恐懼」,年輕人已習慣向現實低頭,接受患上「失憶症」。「參與政治是需付上沉重代價,哪怕只有小小動作或政治認知,年輕人知道和接受了這一點。」她覺得,大部分人只想大學畢業後找一份好工作,然後賺錢置業,成家立室,三十年前的事,不痛不癢。
中國尖子驚悉自己對國家無認識
令她最印象深刻是,在美國演講期間,一名來自中國頂尖學府的女子驚覺十八年間對自己的國家歷史毫無認識,她努力找回被失憶的片段,但亦反問又有何用?這條問題,林慕蓮答不了。她只好鼓勵中國學生找尋更多真相,自己判斷是與非,再轉告國內同胞。
出版該英文書籍已是五年前的事,歷史巨輪繼續向前,但林慕蓮說自己明顯感受到內地輿論空間愈收愈窄,更稱當時很幸運,大部分受訪者都樂意傾談,如果在今日,受訪者或會因受到更大壓力,關上僅有的一扇窗。
外國記者採訪受阻 報道六四難有突破
她向60名駐華記者發問卷,問採訪六四相關新聞時遇到的阻礙,發現56%在接觸消息來源者時受到限制,更有22%記者的消息來源者被捕或受到騷擾,16%的記者被捕或受到騷擾,5%的採訪材料被刪除或沒收。林慕蓮引述填寫問卷的記者說,種種限制令有關六四的報道趨向常規化,難以有所突破。
至於中文版為何要等多五年,林慕蓮說一直等待合適的出版社,而出版英文原著的牛津大學出版社,雖然在香港設有全資附屬公司,出版中文書籍,但一直並無主動出版中文版的計劃,林慕蓮亦無深究。
最終《重返天安門》在5月8日透過台灣的八旗文化出版,林慕蓮說,她最希望內地人能讀到她的《重返天安門》,填補被消失的記憶,亦希望香港人繼續肩負道德責任,做這段記憶的守護者。
上文節錄自2019年5月27日出版第164期《香港01周報》文章〈六四30年 尋記憶 思前路〉。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