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星期日邊度最多菲律賓人? 一句爛gag道出外傭之苦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星期日邊度最多菲律賓人……皇后像廣場囉!」這句「爛gag」相信不少人都耳熟能詳,因為確有不少人會聯想到香港每逢周日,都有大量外籍家庭傭工,在中環皇后像廣場等公眾地方聚集的「盛況」,就差在未大叫一句「佔領中環,正式啟動」而已。
立法會議員容海恩前日(5月23日)向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提問,指出每逢假日都會有大量外傭在各公園、行人天橋通道及行車天橋底等公眾地方席地而坐聚集,影響市民日常生活,情況不斷惡化,促請政府正視。
其實「外傭佔中」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政府自1994年起,嘗試推出海外家庭傭工中心政策,供本港的海外家庭傭工在休假時聚集及舉行活動。但實行至今24年,由於欠缺跟進支援,變得形同虛設,實際使用人數只佔外傭總數不足0.05%。如此情況下,外傭如不上街佔用公眾地方,還有什麼選擇?

容海恩在立法會會議上,提到外傭聚集的問題。(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需求持續上升30年後外傭人口達60萬 羅致光:探討從緬甸引入外傭

外傭近38萬 人數仍會持續上升

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本港經濟起飛,開始愈來愈多家庭需男女雙方都外出工作,聘請外傭打理家務和照顧老幼。本港現時外傭人口已近38萬,羅致光去年11月表示,預計30年後會升至60萬人。由於外傭假日不一定能夠或願意留在僱主家中,且薪金微薄,難以負擔本港高消費的娛樂活動,所以只能在街上聚會、唱歌,作一些低消費娛樂,順便聯繫一下各位同鄉。

現時中環的「盛況」,源於80年代初。由於當時中環平日人來人往,但到周日就人煙稀少。在1982年,香港置地為促進周日購物人流,提出把遮打道作為行人專用區,獲政府接納。但意外地,這個措施引來了大批外傭聚腳。

82年置地提出遮打道設行人專區 引來外傭「佔領中環」

由於噪音、非法擺賣和廢物等問題,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置地一度建議重開遮打道,要求外傭改到地下停車場聚會,但在外傭團體和附近受益的商家強烈反對下,沒有成事。隨著外傭人數增多,外傭聚腳的現象開始擴展到其他地區,如銅鑼灣、灣仔、美孚、旺角行人天橋等等,都很容易見到外傭聚腳處。

外傭服務香港社會,為雙職家庭照顧小孩和老人,為本港釋放更多勞動力,貢獻不容忽視。要是外傭連周末找地方聚腳,紓緩壓力的機會都沒有,莫說影響平日工作表現,在人道立場也很難說得過去。只不過,本港不少地方本身已通道狹窄,要是再有大批外傭「進駐」,又確實會引起擾民問題。

本港現時有近38萬名外傭,每逢周日,他們都喜愛與同鄉及朋友們在公園等戶外地方聚舊。(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外傭街頭聚集成「問題」 源於缺閒暇配套 容海恩不應挑族群矛盾

90年代推海外家庭傭工中心 吸引力低數量不足

政府有嘗試過疏導外傭,根據羅致光的說法,民政事務總署於1994年推行「海外家庭傭工中心計劃」,將堅尼地城一幅的學校舊址租予香港拜仁里恆信託協會(協會),設立海外家庭傭工中心,供外傭在休假時聚集及舉行活動,內有禮堂、課室、圖書館、電腦、音樂室、影印機等設施。協會可因應需要和實際情況自行向6間學校申請在星期日租借場地舉辦活動。

但到底這個計劃,是否真的能提供足夠設施予外傭渡過假日,一直都受質疑。首先服務吸引力就不大,過往有報道指,堅尼地城中心內的各類活動及興趣班都要收取費用,動軏需要數百元,以現時外傭最低工4,410元來算,已算是吃不消。

據協會過往的說法,因為各中心運作經費主要靠捐款維持,付完水電費等已經所剩無幾,所以中心需要就各多種服務收費,賺取利潤。民政事務總署網頁也指出,中心的經費、管理及宣傳都由協會負責,換言之沒有受政府資助。

皇后像廣場是外傭假日熱門聚腳地。(資料圖片/林若勤攝)

延伸閱讀:外傭周末放假迫爆公園 容海恩:佢哋霸佔咗 香港人點做到共融?

僅得0.05%外傭使用

其二,目前只有港島的堅尼地城有常設的中心予外傭,終究數目太少。雖然政府聲稱協會可以向6間學校借場,可是現實狀況是,這些其他場地的開放率偏低,因為經常遇到學校有活動拒絕借場的情況。

因此羅致光前日的答法可算十分有趣:「(堅尼地城)中心一直運作至今,逢星期日及公眾假期都吸引達1,800名外傭使用中心的設施。」須知道,香港外傭人數近38萬,使用人數「多達」1,800名,即只有不足0.05%。

所以,政府聲稱沒有備存外傭於假日在公眾地方聚集的詳細統計數字,但事實擺在眼前:中心設施不足、地理位置不方便、服務吸引力不足,絕大部分外傭都難以使用。既然外傭難以再有其他正規的娛樂渠道,那只能「被迫上街」。

延伸閱讀:休憩空間缺乏長遠規劃 外傭活用/霸佔公共空間引地區矛盾

被問有否打算增加設施 政府:沒有計劃

政府又有沒有打算改善問題呢?答案很清楚,是完全沒有。前年1月,前立法會議員劉慧卿問時任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當局有否計劃開辦更多中心,讓外傭在休息日有更多去處。張建宗答得非常直接:「政府現時沒有計劃特別為外傭設立聚會場所。」

羅致光前日對容海恩同一個問題,答法完全一樣:「政府現時沒有計劃增設海外家庭傭工中心。」對於政府有否檢討過整體的政策成效,他也沒有正面回應。

當然,本身這些外傭活動中心使用人數不多,政府沒有誘因繼續增加設施屬正常。但其實中心之所以「搞唔起」,正是因為政府投入不足,從來未有一個完整的政策,去顧及這個人數達數十萬、長期居於香港的群體,到底如何渡過假日生活。

羅致光表示,每逢周日該中心吸引約1,800人使用。(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擾民現象須政策疏導 否則易引衝突

說到底,外傭活動中心政策不了了之,還是源於政府那種做事「虎頭蛇尾」的態度,沒有長期跟進和支援,任由設施自生自滅,以致出現今日的尷尬狀況。政府在整體規劃上,也沒有考慮過外傭的實際需要。

外傭離鄉背井到香港工作,少說也會住上幾年。隨著外傭人數不斷增多,假如不設法疏導,阻街情況必定會愈來愈嚴重。縱然香港土地問題迫切,但這些傭工的合理活動空間,始終需要正視。繼續容讓情況惡化,不論站在香港市民還是外傭角度,對大家都沒有好處。

一個擾民的社會現象長期得不到政策紓緩,政府又闊佬懶理,到達挑動社會矛盾的程度,就很容易會爆發衝突。內地自由行、水貨客問題,以致近日成為輿論焦點的旺角行人專用區,這些經驗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