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離開不了三不朽
今天 (七月十七日) 是中學文憑試放榜日,無論成績如何,在此勉勵學子們放眼看未來、更上一層樓。早前筆者獲邀出席一學校畢業典禮,喜見幾百名中小幼學生濟濟一堂,講述了一些關於21世紀人才需要具備的關鍵能力,希望在此與大家分享。
撰文:新界東醫院聯網總監及威爾斯親王醫院行政總監鍾健禮醫生
我們正身處科技顛覆性創新的新時代,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數字科技迅速崛起,無論衣、食、住、行,以至學習和工作都正在快速變化。以往大家去外地旅行時,都會為不諳當地語言大費周章,例如臨急抱佛腳,學習一、兩句日常用語,或預備大量資料以備不時之需。今天只要一部智能手機配合即時翻譯程式,無論在餐廳點菜、出行問路、閱覽旅行資訊等,程式都可以幫你即時翻譯,你還可以選擇以文字方式表達,或是透過電話語音替你講出所想,既方便又實用。
科技改變的遠不止於日常出行。以醫科為例,解剖學是醫科學生必修科,他們既要學習親自操刀解剖,亦要研讀一大堆文獻,以了解人體各個部分。時移世易,隨著混合實境 (MR) 技術日趨成熟,人體結構、血管循環、神經系統都可透過MR鉅細無遺、立體化地呈現,教學上醫科學生當然如獲至寶,臨床上該技術亦對術前準備、提升手術安全大有裨益。
醫療科技精進臨床服務的例子亦多不勝數。除MR技術外,手術機械人亦尤其吸睛,醫生拿著控制器,控制機械人精準地完成高難度程序,過程看似打遊戲機一般,實質是科技與醫療技術的完美結合,代替醫生的一雙手。此外,醫療上應用人工智能亦不遙遠。公立醫院早已應用人工智能協助醫生處理大量病人診斷,識別需要跟進的個案。
上述例子確切反映數字科技發展在社會引起的重大影響,甚至有人形容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開端,學習與工作亦早由死記硬背、慣性恆定的工夫,轉化成運用層出不窮的新科技、新技術去解決問題。然而在數字科技熱潮裡,已有的知識和技術很快就會被超越、取代,但有沒有甚麼是永不過時呢﹖
筆者曾閱讀一篇文章,討論網民列出20大「過時」價值觀,有些是筆者不敢苟同,好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獅子山精神」、「不怕蝕底」等等,這類價值觀是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核心價值。價值觀是以人為本的教育中的重要元素,例如中大醫學院把「生命倫理」及「醫學專業」列為必修學科,加強醫學生操守及專業精神方面的培育,讓醫學生成為傑出和有承擔的仁醫,體現了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
其實永不過時的價值觀,在中國歷史悠久的人文思想中早有提倡──成功的人具備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凡事遵守道德的行為[立德];作能夠利益他人的事[立功];在觀念上或語言上,安慰鼓勵,甚至導人改過遷善[立言]。這些育人的真理歷千年而不朽,亦是在千變萬化的科技新時代中需堅守秉持。
《香港01》「01醫務所」與醫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園遊。杏林》。
「杏林」出自三國時代名醫董奉的故事,後世以「杏林」稱頌醫護,數位來自醫管局的杏林中人帶領看倌園遊杏林大觀園,透過文字細數杏林人、杏林事,分享箇中點滴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