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改善 大心意 提升病人體驗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生病本身已不好受,要長期住院更是難受。瑪嘉烈醫院荔景大樓主要為病人提供復康及療養服務,由於這些病人住院時間相對較長,不禁令我思考,醫院如何能提升住院病人的體驗,讓他們有更生活化的復康環境?過去一年我們在荔景大樓推廣關顧文化,試行了幾項服務,這些小改變頗受病人歡迎。

撰文:醫院管理局九龍西醫院聯網總監羅振邦醫生

病人的「暱稱」會在電子床頭板上顯示,讓醫護人員得知其稱呼。

一個親切的稱呼,已經可以令醫患「破冰」。病人入住荔景大樓時,護士除了核對病人身分證的名字外,亦會詢問病人喜歡醫護人員如何稱呼他們。在日常對話中,醫護人員會以病人提供的「暱稱」稱呼他們,當中不乏有趣可愛的名字,例如「港姐」、「甜婆婆」、「發伯伯」等。他們的「暱稱」更會顯示在電子床頭板,確保每位同事都知道病人的稱號。與此同時,同事身上亦會掛上名牌,製造雙向交流的機會。不少病人聽到親切熟悉的稱呼都會露出溫暖的笑容,亦有病人反映這個安排營造溫馨友善的氣氛,令醫患建立更融洽的關係,讓他們心情自然好起來。

醫護人員會戴上名牌,病人因此能夠與醫護人員建立雙向溝通。

荔景大樓在「衣」、「食」方面亦有所突破,容許病人穿著自備衣服和自行安排膳食。為使住院病人更感輕鬆自在,我們容許病人穿著自行準備的便服,增強居家的感覺。此外,我們為病人提供醫院餐以外的選擇,他們可以透過外送平台點餐,職員會代為接收餐點。當然,我們亦歡迎家屬帶來飯菜,讓病人品嚐「溫暖牌住家飯」,感受家人的支持。我們期望透過提供更大自主權和彈性,使病人留院期間的生活更舒適。

醫院亦特別提供員工培訓,加強照顧復康病人的身心需要。為了讓病人保持康復進度,荔景大樓的護士和病人服務助理會接受專職醫療培訓,好讓病人在假日時亦能進行簡單的復康訓練,維持病人身心健康。醫院亦開設有關同理心和溝通技巧的工作坊,醫生、護士、病人服務助理、專職醫療部等同事都能參加,令他們更明白病人需要。這些都有賴同事願意以病人為本,積極嘗試才收到成效。

護士和病人服務助理特別接受培訓,於假日時為病人提供復康訓練,幫助病人保持康復進度。

以上措施推出一年多以來成效不俗,病人更願意與醫護人員傾談和抒發情緒,與醫護人員的相處亦較以往和諧及融洽。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懷乃人之常情,只要願意細心觀察病人的需要,往往會找到一些關愛的空間,讓病人留院時感到一絲溫暖。

影片:荔景大樓 病人體驗 小改善 大心意

醫院管理局。(資料圖片)

《香港01》「01醫務所」與醫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園遊。杏林》。

「杏林」出自三國時代名醫董奉的故事,後世以「杏林」稱頌醫護,數位來自醫管局的杏林中人帶領看倌園遊杏林大觀園,透過文字細數杏林人、杏林事,分享箇中點滴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