歴史相傳的風光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我小時候也曾在這裡排街症!」舊同事指的是中九龍診所——一座細小卻別具韻味的建築物。然而,若果沿着診所門前的長斜車路直上,在未到醫管局大樓前轉左,還會見到一幢一幢更大的歷史建築。

撰文:醫院管理局學院院長孫天峯醫生

中九龍診所於1935年建成,被列作二級歷史建築,至今仍有不少病人到此診症。(醫管局圖片)

醫療服務需求增長不是今天才有的事。遠在約一百年前,九龍居民聯會就為了人口日益增長,要求當時的殖民地政府在九龍設立醫院,政府最後選址在大石澎的小山丘興建九龍醫院。建造工程於1922年開始,首5幢醫療大樓建築於1925年落成,並於同年聖誕節前夕開幕,成為九龍半島緊隨廣華醫院之後的第二間公立醫院,亦是九龍及新界區第一間由政府開設的醫院。直至1963年伊利沙伯醫院啟用並成為九龍區主要公立醫院,九龍醫院便改為肺病專科和療養醫院。

九龍醫院原有17座舊大樓,因歷年拆卸重建,現只餘下8座二級歷史建築,包括最初建成的其中兩幢兩層高大樓——A座和B座,以及之後在1932至1938年間擴建的5幢大樓——C座、M座、P座、R座、隔離座,還有前文提到於1935年落成的中九龍診所。另有兩座建於二戰後1945年的平房設施,則被列作三級歷史建築。

為了減輕華人對西洋醫學的抗拒,當時九龍醫院大樓採用了中西合璧的建築設計,幾座大樓以青磚建造,有用鋼鐵及玻璃製造的法式大門和窗戶外牆,還有牛眼窗、寬闊開放式柱廊及拱形走廊等古典復興建築,揉合類似中式歇山頂或廡殿式的瓦頂,部分屋脊末端和屋頂角落配有牛角裝飾等,並設有為適應本地潮濕氣候的出牆屋簷,形成獨樹一幟的建築風格。各座大樓之間有小路連接,周圍都有不少樹木花草,鳥聲風語,近日更見鳳凰木花紅葉綠,襯托住歷史建築,偶遇藍天白雲,確實是煩囂工作中的一幅秀麗風光。

九龍醫院M座大樓最初為產科大樓,又曾在二戰期間被軍事徵用。近年經過修復後,現成為醫院管理局學院院址。 (醫管局圖片)

二級歷史建築群中,其中一座M座大樓於1932年建成,在現存大樓中,歷史年期僅次於A座和B座,現在已成為專門用作培訓的醫院管理局學院校址。

M座大樓最初稱為產科大樓(Maternity Block,所以稱為M座),筆者相信許多同事也未必知道原來九龍醫院曾經有產科服務。當時大樓內有34張病床,以及相關的醫療設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九龍醫院被徵作軍事用途,及至戰後60年代,M座大樓部分樓層用作訓練輔助護士之用,之後在90年代成為義肢矯形訓練學院。大樓在2015年完成修復,用作醫院管理局進修學院教學大樓,再在醫院管理局學院成立後成為學院校址。

由最初孕育生命開始,之後和不同培訓結下不解之緣的M座大樓,到今時今日仍肩負培育下一代的使命。每次走進大樓,筆者都不期然浸淫於思古幽情與氣息當中,彷彿時光倒流,卻又感到一股莫名的活力,生機盎然。雖見大樓漸漸不足以應付同樣日益增長的培訓需求,但相信M座大樓將永遠標誌著醫管局培訓人才出類拔萃、薪火相傳的地方。

醫院管理局。(資料圖片)

《香港01》「01醫務所」與醫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園遊。杏林》。

「杏林」出自三國時代名醫董奉的故事,後世以「杏林」稱頌醫護,數位來自醫管局的杏林中人帶領看倌園遊杏林大觀園,透過文字細數杏林人、杏林事,分享箇中點滴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