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院醫療事故|病人胃喉兩日後始知插入肺 醫生料連串疏忽未察覺

撰文:呂穎姍
出版:更新:

伊院發生一宗嚴重醫療事故,一名61歲男病人6月18日(本周二)清晨情況轉差,始發現胃喉插錯肺。初步調查發現,護士6月16日(本周日)晚上曾重置喉管,並開始恢復輸注營養奶。

現時醫管局已有指引防止插錯胃喉,包括作酸鹼測試、聽診確認喉管位置及照X光。有不具名的放射科醫生料,如最終仍出錯應涉及一連串疏忽,因插錯胃喉時有不少臨床的表現均可反映到。如「插錯喉」餵食,應該很快會出現呼吸困難等病徵,不會在兩日後才轉差,故需了解護士6月16日插喉後有否再做過任何程序,導致事故發生。

伊院發生一宗嚴重醫療事故,一名61歲男病人在護士置換新的鼻胃喉時插錯至支氣管。(資料圖片)

一名61歲男病人,在護士置換新的鼻胃喉時插錯至左支氣管,並曾輸注營養奶,病人兩日後清晨情況轉差,醫生始發現插錯胃喉。據新聞稿所指,護士在重置喉管時有按既定程序抽取樣本作酸鹼測試及以聽診確認喉管位置,並開始恢復輸注營養奶,再為病人安排進行X光檢查。

現時醫管局已有指引防止插錯胃喉,包括(1)先向胃喉打空氣,再用聆聽胃部有否有聲音;(2)抽取喉管中液體,檢查是否帶有酸性的胃液;(3)照X光確定胃喉在適當位置,而在上次2019年大埔那打素醫院再發生插錯胃喉事件後,醫管局曾建議再提供培訓及檢視抽取喉管中液體的流程。不過,據了解,現時第一種方法已不適用,因相關方法不能作準,而每次餵食時,護士都需要抽取樣本作酸鹼測試。

有不具名的醫護質疑,如護士6月16日晚上重置喉管時插錯,並輸注營養奶,理應病人很快情況會轉差,沒有可能在兩日後才發現。她估計喉管可能曾走位後,醫護未有為意,直接插回喉管導致事故,相信如護士在此兩日都有跟中程序每次抽取樣本,則會第一時間知道喉管移位、插錯喉。他補充,有很多因素都會導致喉管移位,如病人出汗鼻油令到膠病溶化不能固定鼻胃喉,或者病人咳、轉身等。

有不具名的放射科醫生預料,如最終仍出錯應該涉及一連串疏忽,因插錯胃喉時有不少臨床的表現均可反映到,如肺部是較胃近,故當護士發現很快胃喉已插不入時應要意識到,此外,如「插錯喉」病人亦會咳嗽。他提到,X光檢查屬最後一步,如病人本身已插了不同的喉,或者X光片照得不好都會影響醫生分析,加上公立醫院工作量大,醫生未必有時間可以仔細分析X光片,都有可能導致事故發生。

他繼指,如「插錯喉」餵食應該很快則會出現呼吸困難等病徵,不會在兩日後才轉差,「因為肺係唔可以入水,如果餵奶個量一定好大」,故需在護士6月16日插喉後有否再做過任何程序,導致事故發生。

插鼻胃喉示意圖。(資料圖片)

老人專科醫生佘達明則表示,一般而言病人插鼻胃喉時都會感到不適,如有病人掙扎可能會增添插胃喉的難度,故不時都有插錯喉事件發生,「可能用條脷頂住咁,就會增加機會插錯。」他又指,現雖有指引防止插錯鼻胃喉,惟檢驗液體及打氣均屬輔助性質,如病人身體虛弱未必可以作出咳嗽或作嘔等自然反應,「而聽聲有時都唔會知嗰啲係胃氣定腸氣」。

翻查資料,2019年大埔那打素醫院醫療事故中,護士即使有檢驗液體,惟當時結果指為酸性(PH值為4),故仍發生插錯胃喉事件。

老人專科醫生佘達明表示,如不小心「插錯喉」並進行餵食,情況就如病人經歷水浸難以呼吸。(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他表示,為病人照X光是「黃金標準」,胃的位置比肺低,如明顯喉管在肺下面則代表沒有「插錯喉」,故如小心判斷X光片應不會出錯。他表示,插了鼻胃喉亦非代表一勞永逸,因胃喉為PVC膠,如使用超過28日則會變硬,故變相每過一個月就要再面對插錯胃喉的風險。

他直言,如不小心「插錯喉」並進行餵食,情況就如病人經歷水浸難以呼吸,「水都好啲無咁刺激,如果餵奶就會好刺激,幾乎肺會即刻失去功能。」

現時插胃喉有分鼻胃管及胃造口,佘達明表示,如長期需要餵食的病人,一般會建議胃造口,因此可以減少吸入肺的風險,不過費用則會較高,而且需要做手術,相信公院現時99.9%的無法吞嚥的病人都是用插鼻胃喉餵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