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婦心口痛入亡死因|專家指動脈剝離難診斷 若病情有變診斷更難

撰文:凌子淇
出版:更新:

中年主婦因胸口痛入住瑪嘉烈醫院,留院一晚後因主動脈剝離不治,死因研訊今(5日)續,心臟科專家醫生范瑜茵稱,主動脈撕裂的病徵多變,因此難以診斷,若未能在短時間內治療死亡率亦高。然而死者主動脈撕裂處較低,或致後續病徵不太嚴重,病徵隨時間改變,胸口劇痛癥狀在留院期間再沒出現,後段甚至沒有感到不適。雖然院方曾考慮過潘有心臟問題,但因她的病情有變,醫生的診斷亦起變化,范說:「成個過程我都覺得好(有)挑戰,同埋好艱難。」裁判官林希維押後案件至明早裁決。

死者潘玉玲(終年57歲)生前為家庭主婦。2021年12月4日下午,潘在家中突感胸口痛,之後入住瑪嘉烈醫院,延至翌日早上不治,死因為主動脈剝離帶心包積血。

心臟科醫生范瑜茵稱主動脈剝離本身已難診斷,女死者潘玉玲入院後病情有變化,令診斷更難。(凌子淇攝)

未及時治療會在短時間內死亡

心臟科專科醫生范瑜茵以專家證人身份作供,她指主動脈剝離屬罕見但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可引致災難性的併發症,甚至死亡。根據研究,10萬病人當中,只有3至6宗個案,如果未能及時診斷,死亡率相當高,約有2成病人未趕到醫院已經死亡;倘若未有接受治療,25%病人會在6小時內死亡,50%病人會在24小時後死亡,三分之二病人則會在一周內死亡。

最典型病徵是延至背部的嚴重胸痛

范指及早診斷對於主動脈剝離十分重要,但此病難以診斷,因其病徵可以非常多變,亦可能與其他心血管疾病相同,醫護要保持高度懷疑才能及時診斷,對醫護而言「好有挑戰性」。主動脈撕裂最典型的病徵為延伸至背部的嚴重胸痛,但許多時候病人的痛症會消失,變成其他病徵,例如四肢缺血、中風等。

潘病徵屬非典型令診斷難

針對潘的情況,范說潘的病徵隨時間改變,起初因為胸痛入院,上到內科病房後便沒胸痛,只是感到胃不適,最後階段甚至沒有投訴任何不適,病徵屬非典型,令到診斷更加困難。由於潘的主動脈撕裂傷口較小,或令後續症狀不太嚴重。

指潘的診斷過程好艱難

范指出院方治療過程中有「線索」顯示,急症室及內科病房醫生均曾有考慮潘的心臟問題,前者曾替潘抽血檢查心酵素,並處方「脷底丸」紓緩其胸口痛症;後者檢查時亦察覺到潘的心臟有雜音,因此安排心臟超聲波,但潘的病情有變,令到診斷產生變化。她形容:「成個過程我都覺得好(有)挑戰,同埋好艱難。」

認為院方應繼續做檢查排除心臟問題

范認為,急症室及內科交接可以做得更好,雖然急症室曾就潘的胸痛做檢查,懷疑是冠心病,惟潘上病房後沒再胸痛,醫生將注意力轉到其胃部不適:「好似變咗另一個病。」沒再做心電圖檢查及抽血驗心酵素。范形容:「佢突然間冇咗胸痛,跟住(心電圖及抽血)就冚唪唥唔見左喇。」認為院方至少應要繼續做檢查,排除心臟問題。

主動脈剝離或會模仿其他病徵

林官形容主動脈剝離是「難被診斷,易於致命」,問范有何方法令醫護更早察覺病徵?范直言很困難,因為主動脈剝離或會「模仿」其他病的病徵。內科醫生知道潘在急症室的檢查,兩者並非溝通斷裂,只是內科醫生的臨床判斷不同。

林官另問,潘在急症室量度雙臂血壓相差17度,但未及標準的20度,是否仍值得懷疑?范稱根據國際文獻,主動脈剝離的病人中,只有1成多人會出現雙臂血壓差異,較難以此確認主動脈撕裂。

病人照肺片亦多變數難作準

潘的丈夫追問,潘照肺片的胸縱膈未及標準的8厘米,另一專家昨指縱膈腔寬度因人而異,院方應否修正判斷主動脈剝離的標準數字?范說病人照肺片時會有許多變數,難以一個數字作為標準,而且潘主動脈撕裂位置較低,心臟不會變太大,縱膈腔未必太闊,並稱:「其實有時醫學真係一個藝術,唔係話一條formula寫出嚟。」

醫護要處理不同病人未必能做臨床監察

對於潘生前並未接駁心臟監察儀,范認為臨床監察取決於病人所在的病房,醫護會在收症時按病人維生指數分類,若病人情況嚴重,被分配到深切治療部,必定會有密切監察;若在普通內科,則要處理不同病人,未必能做臨床監察。

案件編號:CCDI-106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