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紀土瓜灣小店或因重建消失 市建局:當區沒特色小店
重建舊區埋藏許多小店,市建局以什麼準則決定店鋪的去留?10年後的利東街,可以留低的鋪頭寥寥無幾、嘉咸街與卑利街重建得如火如荼,地盤沙塵滾滾。約干年後,這裏還能剩下多少小店?
土瓜灣重建計劃 市建局:沒發現特色小店
土瓜灣正面臨大型重建,今年10月,城規會、市建局與公眾就「鴻福街、啟明街重建項目」開會。市建局提到將計劃興建「社區綜合停車場」,以保留更多小店及街景。城規會委員黃幸怡女士追問「局方想保留怎樣的小店?」,市建局回應,在該區做過社會影響評估(SIA),發現沒有很有特色的小店。至於未來計劃「放置」什麼店鋪、保留怎樣的街景,則未有詳情。
記者曾就「特色小店」的定義向市建局查詢,至今未有回應。翻查市建局在該區做的SIA,文件指出「土瓜灣並沒有歷史悠久的聚居及獨有的專門行業」。
從事社會政策研究的吳伯風說:「政府對保留店鋪,沒有劃一的篩選標則,如果以 historical(Built Heritage)角度而言,Sorry,那很多都不是。但每間小店都是獨一無二,包括社區與店主的密切關係。小店有情講,不像冷冰冰的連鎖店,這是不是特色?如果土瓜灣有間特色打邊爐,我去其他區吃不到,那又算不算是特色小店?」
財記百貨開業逾半世紀 周老闆:只想留低
位於鴻福街「財記百貨」是樓梯鋪,老闆周生周太80多歲,開業至今已55年,每天從港島區回來開鋪,小店賣花露水、線面粉、拉鍊鈕釦等。從前對面是「華樂戲院」,他們會去看粵語殘片,戲院消失、舊區重建、沙中線來臨,滄海桑田,他們以雙眼見證。
周太說:「這裡就只有我們一家百貨,我們賣的東西很多地方也找不到。很多搬了出去的舊街坊也特地回來買。」她憶說,六月時市建局曾前來做問卷,談了約半小時,沒有問及他們想不想留低。周太無奈地說:「如果要重建,也不能不走,當作是退休吧。如果不重建,我們就想留低,當過吓日晨。」
忘掉有過的家 50家利東街舊鋪只剩兩間
十年前,灣仔利東街清拆,建成「囍匯」商場,市建局招商時找回28間當年在囍帖街的舊商戶,但由於租金太貴,商場失去舊有特色,最終只有兩家回去,一間不再賣囍帖,改賣高檔巧克力和服飾,租金比當年貴三倍。
老街坊May姐以前在利東街有間樓梯鋪,她回憶,初時政府宣布清拆利東街,街坊召開居民大會,多家店鋪舉手希望留低,但市建局沒有落實安排他們回去的政策。而「囍匯」招商是基於什麼原則只選28間舊店,老街坊也無從得知。回去的兩間店鋪,從清拆到遷入新址,相隔十多年,營商環境改變、囍帖文化不再,令他們失去舊有客源。
嘉咸街70店鋪受影響 11家濕貨留低
2005年,市建局計劃重建卑利街、嘉咸街,並於2010年分三階段進行。市建局為保留市集文化,興建「嘉咸市集鮮貨零售中心」,讓11家濕貨商戶繼續營業,租金比市價便宜。由於發展分階段進行,這些店鋪皆是無縫過渡,不曾結業。
去年,中西區區議員許智峯曾發起「市建局地盤堵塞行動」,抗議重建範圍七十家受影響店鋪,只得11間濕貨店可以低留。70年歷史的「新景記麵家」、八十年雜貨店「永和號」亦抵擋不了發展洪流。在重建範圍裏,留得低的鋪頭,少之有少。
羅雅寧批評市建局準則簡單
「中西區關注組」召集人羅雅寧指,市建局當年沒有清楚界線,解釋為何濕貨可以留低,乾貨及其他店鋪就要離去。她說:「市建局的說法很簡單,就是新建的市場只有十多個位,而魚肉菜有市集特色,所以濕貨可以回去。當時有些店鋪好想經營下去,例如魚蛋粉店、上海食品店,但不符合濕貨條件,都沒份留低。」她指現時市建局沒有專門政策保留老店,形容今次市建局做了基本工作,但沒有真正保留到百年市集的面貌。
回帶一看,市建局在2007年曾發表重建卑利街嘉咸街的新聞稿,指出「設計概念集中重塑當地的老區風貌,使新舊交融」、「該項目最獨特的設計元素,是把嘉咸街打造成全港第1條「老店街」,重塑香港早期的生活點滴」。市建局是否能做到當年的重建承諾,留讓大家自行判斷。
黎廣德:社會要確保市民是重建的受益者
老店又好,小店又好,每間都有自己獨特的社區網絡與人脈關係。當市建局去做調查,一探究竟哪家才是「特色小店」,其實每間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軌跡,牽涉不同持分者的生活。
市建局應當以人為本,正如公共專業聯盟黎廣德所說:「社會要確保市民是重建的受益者,而非犧牲者」。
【延伸閱讀】有關市建局「社會影響評估」的細節與做法,詳見下文:
【土瓜灣重建2】市建局調查被批忽略居民需要 改革後有否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