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發展輕保育 政府漠視民意 保育抗爭難敵高牆
本月初,政府落實制定《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相隔兩日,發展局局長向特首提交了《第一屆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工作報告》,提出多項填海發展工程,銳意把大嶼山打造成未來大都會。日前在剛發表的新一年施政報告中提出,政府將於上半年展開公眾諮詢,然後推出大嶼山發展藍圖,並研究對龍鼓灘填海作土地儲備的可行性。這邊廂說保護生物多樣性,那邊廂卻大興土木,發展與保育之間的矛盾,終有一天可以化解嗎?
在經濟發展為主導的社會下,發展與保育一直被置於天秤上,兩者互相不斷角力。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直言,政府只視保育為花瓶,發展與保育,從來都沒有平衡過。「政府是一台大機器,內裡有不同部門,有保育也有發展,現在情況是發展局的權力大於環保署,重視發展多於保育,令保育方面一直滯後。發展生物多樣性是需要整個政府支持,發展局及運房局也應該參與其中。」近年的施政報告中,環保和保育部分從來只有寥寥數項,而發展項目卻佔大多數,一看就知天秤傾斜向哪一方。
政府說要履行生物多樣性的承諾,制定《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但環保保育團體批評計劃流於空泛,亦有欠力度。同樣,洪家耀亦質疑政府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決心。「政府當年一意孤行,想把龍鼓泥灘打造成人工沙灘,目的是為了提升當地樓價,但其實該處水質很差,根本沒人會游水。」2005年施政報告中,政府提出把位於大埔的龍尾泥灘填海。工程會把海岸內的所有東西,包括生物移走,再鋪上幼沙,興建人工沙灘。龍尾泥灘具有高生態價值,過去曾出現管海馬等多個珍貴物種,素有天然海岸公園之美譽。工程將會徹底把泥灘生態造成永久性破壞,至今仍有不少反對聲音。政府正在親手摧毀生物多樣性,又如何去說服公眾保護生物多樣性?
另一方面,大嶼山發展項目卻如箭在弦,各項工程都會對附近水域造成永久性的損害,中華白海豚正是首當其衝,數量正在不斷減少。同屬珠江三角水域,身處大陸及台灣兩地的白海豚同胞命運又如何呢? 洪家耀說大陸雖然有國家級珠江口中華白海豚保護區,但當局居然容許港珠澳大橋穿過保護區核心,可以想像白海豚情況可能比香港還要差。「至於台灣,雖然對白海豚關注比較遲起步,但進步快,最重要是願意take action。」
2008年國光石化開發一案,台灣總統馬英九執意填海的海岸地帶,正是白海豚的主要棲息地,於是受到環保人士極力反對。而當時馬英九因為要爭取連任,不得不面對反對訴求,最終都要屈服,於2011年撤回議案。「這是一個很大的啟示。台灣有民選總統,政府必需要面對選民;因為有民主,政府仍是要專重民意。」反觀香港,三跑環評報告公眾諮詢,收到逾12,000份反對意見書,僅得4份支持。民意一面倒反對,但政府仍然以發展為大道理,屬意興建三跑系統。「政府妄顧民意,就是因為沒有民主。環境保育好的地方都是民主國家,但並不是說有民主制度就可以解決一切環境保育問題。」洪家耀對現時為保育抗爭感到艱難,認為與高牆對抗時,亦要爭取民主,否則結構問題是不會解決。
城規會剛完成了4場三跑公聽會,會上申述人均一面倒反對興建三跑,當中不少關注白海豚保育措施,擔心填海工程會進一步破壞牠們的棲息地,證明保育意識已不斷提升,蘊釀在人心。面對政府繼續一意孤行,盲目發展基建的姿態下,保育的一方唯有藉提升保育意識,把失衡的天秤逐步拉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