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攻略.六】親手燒磚復修魯班廟 王鴻強:香港保育不如內地
2015年秋天,陳嘉文來到打鼓嶺,報道將被清拆的客家排屋,她跟村民在大宅走了一圈,似乎未夠資料寫故事,便問村民:「有沒有人可以講解客家大宅的元素,或是一眼看穿這是客家大宅?」「有!」村民找來剛巧在附近的王鴻強。
攝:龔嘉盛
(此為舊建築逃生指南系列之六)
王鴻強是古蹟復修專家,先後於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參與故宮、布達拉宮的復修工作,回港後在父親的鎅木廠幫忙,回歸後從事古蹟復修工作。他在中西區先後復修了魯班先師廟、中區警署建築群一幢建築物、港大水務署職員宿舍。
如何一眼看穿舊建築?「看建築物料和師傅做泥水的手工已推測得到,物料不會說謊,那年代的物料就只在那年代出現。」他解說,例如青磚建築物的歷史一定超過140年,因為英軍在176年前登陸香港,最初只能就地取材,請香港的潮州人、客家人用香港買到的物料如青磚、西江杉為他們建屋,幾十年後,東印度公司才運貨來港,在船裏載了一批紅磚,貨物到港,同時卸下紅磚,用來興建香港大學、英皇書院等建築物;再後來,東印度公司又在東南亞運送英木、抄木、生樟三種木材來港做建築物的金字頂。「英木俗稱油仔,這種木有油出,有油出就會較硬和排水,白蟻也不會咬爛,東南亞主要用英木來建屋,我們小時候的雞棚和雞籠也是用英木做,雞籠要日日洗,其他木會霉。」
他強調,物料不會說謊,每種建築物料都如實記載了當時的歷史故事,惟有修舊如舊,用回舊建築原本的物料與建造方法來復修,才能保存舊建築的歷史價值;相反,物料改變了,就算建築物保存下來,我們也無從考證它的歷史,也很難向學生或遊客「實物實說」它的故事。
「所謂保育,就是要合乎工、質、種、形制、規格,即是按照舊建築原本的工序、物料質地、物料種類、物件形態、造工規定來復修。這不是我想出來的,是姜懷英跟我說的。」姜懷英是已退休的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高級工程師,他們在故宮與布達拉宮的修復工程認識。這句口訣——這個信念,王鴻強一直記在心裏。
親手燒磚瓦 復修魯班廟
「保育是要修舊如舊,如果建築物本來是用西江杉,你就不能換上松木;也不能以舊遷就新,地板本來是每塊廿幾尺長的木板,現在你換走它,改用斷開三塊的木板拼合,整個地板的接駁位多了那麼多,古蹟給人的感覺已不是原來那回事,這是改變,不是改善。」
他覺得香港的復修工程遠不如內地水平,「這是國家級保育和外判保育的分別。」外判保育,就是事事求快、價低者得。「遲交一日,要罰幾千元。」有時工程價格太低,承辦商就會在物料裏省錢,例如投標書只寫明要用杉木,但沒有寫明要用古蹟原來的西江杉,承辦商可能就會選用較便宜的杉木,又例如為了加快工程進度,工人會用電鑽鑽開磚與磚之間的縫隙,但這樣做會震傷磚牆。
當年他復修魯班先師廟外牆的裂痕,是用上海磚鏟在磚與磚之間的白色縫隙鎅一條線,再慢慢把線鎅成坑,在坑裏慢慢鑿走灰沙,然後把鬆掉的磚塊勾出來,再換進一塊顏色接近一樣的新磚。如果磚頭的顏色與舊磚有出入,他會再做些工序令磚頭看起來舊一些。換磚後,他用灰沙填回縫隙。灰沙是古代物料。幾天前,他經過舊大埔墟火車站,看見牆身的磚與磚之間有英泥修補的痕迹,他說,用英泥取代灰沙不是古蹟保育。「因為當時的建造物料是灰沙,英泥在香港出現未夠一百年,怎能用在百年以上的建築物?何況英泥並不透氣,不像灰沙可以排走磚牆的濕氣,用英泥是把磚牆焗死。」
既然復修古蹟,就要玩盡整個過程,學習前人的技巧和智慧,如果只用現代方式來復修,不是保育。
復修魯班廟,他親手燒成一磚一瓦,就連灰沙都親自製作。「既然復修古蹟,就要玩盡整個過程,學習前人的技巧和智慧,如果只用現代方式來復修,不是保育。其實任何事情都不難,很多古代物料我們都找得到,只是需要時間,需要較繁複的工序,保育就是難在有無心、有無預算。」
他用了五個月時間復修魯班廟的磚牆裂痕和更換瓦頂,工程費用在聘師傅、買材料後,連搭雨棚的錢都不夠,他也沒有人工。「但魯班幫我,我開工第三日就中馬票贏了30幾萬。(問:有沒有分錢給魯班?)分了一半給老婆。(問:魯班呢?)魯班無份。」
他記得,小時候跟父親來魯班廟,廟旁是四層高的唐樓,1990年代,唐樓拆了,變成12層高的大廈。他不確定古廟的裂痕是否與工程有關,但在古廟旁邊大興土木,種種打樁工程有機會震傷古廟,加上曾挖開地面鋪設煤氣管道,施工期間,可能一場大雨就會令沙土流失,令牆身下陷,「古蹟是傷不起的。」
從前,他以為保留古蹟的方法只有落手落腳修復,從未參加任何民間保育運動,直至後來認識羅雅寧,羅雅寧再介紹徐聖傑給他認識,他跟隨他們來到閣麟街民房磚牆遺址和永和號,再次施展一眼看穿舊建築的絕技,細說眼前古蹟是用什麼磚、什麼木,以及物料的來歷。「他們真是有心,認真,肯去追尋,肯為古蹟說話。」
「如果中環只剩下高樓大廈,中環的歷史就會徹底消失。」
他們遂各出奇謀,一起保育舊建築,一個肉眼可見、真實存在的舊城中環。
這篇是《舊建築逃生指南報導系列》的最後一章,你可以重溫他們的故事:
上文節錄自第70期周報(2017年7月24日),原文題為《 中西區的保育示範 舊建築逃生指南》,現題為編輯重擬。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7月24日星期一出版的第70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