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攻略.四】張朝敦 以政府文件質疑政府決策
加多近街臨時花園不算古蹟,但張朝敦守護這個公園的方法,卻值得借鏡。2015年,政府以除污為由打算清拆公園,並向城規會申請將公園改作住宅用地。該區居民組成「守護堅城關注組」反對此事,而張朝敦則以「城西關注組」名義參與抗爭。
攝:龔嘉盛
(此為舊建築逃生指南系列之五)
政府的除污理據是公園泥土含有可致癌的污染物,張朝敦便找來土木工程署於2014年發表的「前堅尼地城焚化爐,屠房及毗鄰土地除污報告」仔細閱讀,並把報告內表列的化驗報告,轉化成一份自製的污染物分布地圖。細讀地圖,他疑惑為何焚化爐位置竟比公園乾淨?他再細看該報告的泥土取樣深度,深至地下四至九米,深及公園以前的海床。帶着疑惑,他翻查堅尼地城的歷史資料及舊地圖,比對之下,他發現公園的位置曾經填海,而填海前,這地方叫垃圾灣,是維多利亞城收集垃圾後原地焚燒垃圾的地方,所以海床積聚了很多污染物。相對地,焚化爐的重金屬污染較為淺層,反映污染物由地面滲透而下。
「政府官員曾指出,公園地底的污染物穩定,只要不翻起泥土,就不影響使用者及居民,但如果公園除污,就要掘出深層泥土,這會釋放有害物質,直接危害附近居民的健康。」他不斷向該區居民、傳媒、城規會職員講述有關理據。2017年5月,城規會否決清拆公園,並維持該地作休憩用途。
張朝敦所屬的街坊組織「城西關注組」,也是由一個改劃議題產生:2014年9月,西營盤德星里一至七號地皮業主向城規會申請把上述休憩用地改劃為住宅用途,幾個關心該區的市民不願看見舊區見縫插針地起樓,便成立城西關注組,希望更多街坊關注空間規劃的議題。他們在區內舉辦不同活動,如社區學堂、電影放映、鬼故團等,希望不同立場、對政治參與程度不同的街坊,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門檻與位置,一起關心社區。
張朝敦與關注組成員相識於雨傘運動,因在佔領區交流彼此對社區的想法,發現大家理念相近,便一起為社區工作。而佔領區的空間使用,如自修室,也大大啟發了他們對空間的想像。此前,張朝敦只會在電視前留意保育運動,即使天星、皇后碼頭被清拆,他感受到舊城中環逐漸消失,但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從看電視的人變成上電視的人,走在前線保育古蹟。他從小喜歡歷史,收集了很多不同年份的舊地圖,閱讀舊地圖的技能如同本能,而中四讀至博士他都讀理科,畢業後的研究也屬理科範圍。他在研究室埋首多年,從未想過這些技能可以結合起來,為保留公園找到有力的理據。
2015年初,他到城規會旁聽德星里的會議,湊巧遇見羅雅寧,她正為保育閣麟街民房磚牆遺址而苦惱。他對青磚和唐樓有點認識,或許可以幫忙。兩人約在遺址見面,可是他找來找去都找不到遺址的入口,不經意來到嘉咸街,竟發現街邊保存了百年石渠。他曾在歷史照片看見同一位置的同一石渠。尋常街巷,原來可以考古,而個人種種看似與保育無關的技能,說不定哪一天,一個新議題出現,就會派上用場。
除了張朝敦的故事,還有他們:
上文節錄自第70期周報(2017年7月24日),原文題為《 中西區的保育示範 舊建築逃生指南》,現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7月24日星期一出版的第70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