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無明】做人不要太方皓玟 躁鬱症忌同情、陳腔濫調式安慰

撰文:林芷欣
出版:更新:

話題作《一念無明》終在上周上映,飾演余文樂未婚妻的方皓玟,本打算三十歲組織幸福家庭的她,被病發的余文樂打斷計劃,隨後靠著宗教令自己得到救贖與「寬恕」,又誤以為這樣可以協助余走出谷底。一幕自私又自以為是,再加點責難與「偽寬恕」的捉錯用神,加上方鼻淚眼淚並流的精湛演繹,實在令人看得肉緊。
在香港,每100人就有3名躁鬱症患者,女性發病比例更比男性高1.89倍,當中的高危期為15至25 歲。要是另一半,或是身邊朋友懷疑,甚至被診患上此症,要是換了你做方皓玟,又應何去何從?

(《一念無明》電影劇照)

話題作《一念無明》終在上周上映,余文樂飾演的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患者,與曾志偉這段劏房父子情固然值得看。但戲中亮點,卻落在飾演余未婚妻的方皓玟身上。本打算三十歲組織幸福家庭的她,被病發的余文樂打斷計劃,隨後靠著宗教令自己得到救贖與「寬恕」,又誤以為這樣可以協助余走出谷底。一幕自私又自以為是,再加點責難與「偽寬恕」的捉錯用神,加上方鼻淚眼淚並流的精湛演繹,實在令人看得肉緊。罵還罵,要是換了你做方皓玟,又應如何自處?在香港,每100人就有3名躁鬱症患者,女性發病比例更比男性高1.89倍,當中的高危期為15至25 歲。要是另一半,或是身邊朋友懷疑,甚至被診患上此症,哪些說話不應該說?又有哪些事情,是我們應該做的?

(《一念無明》電影劇照)

1. 先學習什麼是躁鬱症

雖然情緒病在社會上的討論愈來愈多,但我們對躁鬱症的了解,始終不及抑鬱或是焦慮症。同時因為身邊人情緒兩極,沒有單方面的極度抑鬱或焦慮症狀,我們一般不容易覺察,外國有些研究統計更發現,有些患者因徵狀不明顯,可能拖延12年才能接受正式治療。所以要協助身邊人走過這難關,除了觀察其情緒波動變化,有否至少連續一星期,出現異常及持續的高漲、興奮、或暴躁的情緒;同時間又經常焦慮症、濫用安眠藥和鎮靜劑、酗酒等。第一步是學戲中飾演爸爸的曾志偉那樣,多了解病症成因,以減少誤解偏見,繼而尋求專業意見。

參考網站:
醫院管理局
紐約精神衛生辦公室

(《一念無明》電影劇照)

2. 切忌過份「同情」

關心患者是好事,但切忌表現得過份同情。戲中余文樂出院後致電舊戰友Louis幫忙找份工作,對方怕他應付不來,只不斷說要聘請他任freelance,氣得余反問是否同情可憐他。專門研究躁鬱症的精神科醫生David Sack指出,沒有人希望被可憐,我們應做的是確認身邊人正處於難關之中,而我們會從給予協助,有這種支援已足夠。

3. 別再陳腔濫調說「冷靜」、「開心啲」

不少患上過躁鬱症的患者,都過著坐過山車般的情緒與人生。情緒忽然高漲,又突然感到自己一無事處,甚是抑鬱。Dr. Sack亦指出不要以為說什麼「冷靜」、「開心啲」等打氣字句就能幫忙回復情緒中間點,要是能平靜、提起勁他們早就做了。作為身邊人,我們可以嘗試問他們有什麼可以幫忙,或是提議一些大家都可以一起做的事,簡單如外出呼吸新鮮空氣已可。當對方沒那麼緊張,再跟他們詳談下次發現類似情況,可以如何幫忙,再作對策。

(《一念無明》電影劇照)

4. 沒有人想自己有病

余文樂在戲中求職時有一金句:「Bipolar還bipolar;Bipolar disorder還bipolar disorder,我可以好order咁去bipolar。」事實是遺憾的,作為病人,既不能完全order(控制),更不能選擇從未患過此病。時至今日,醫學界認為遺傳因素、腦部結構、腦部神經傳遞物質失調、荷爾蒙變化、壓力及曾遇重大變故等,都可以是成因,且非單一成因導致。所以即使你口才如何了得,都難以三言兩語令身邊人開心起來。

(《一念無明》電影劇照)

5. 不需要一名褓姆

不論是作為另一半,或是閨蜜好友,鼓勵患者一個健康的生活習慣,吃好的、睡好的,多出去走走再避免接觸酒精,總能給予他們能量控制病情。他們不需要一位褓姆(或是多了一個阿媽),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可以陪伴作健康活動的人。值得留意的是躁鬱症與濫用藥物、酒精等問題經常一同出現,要是你們以往同好杯中物,也應該盡量減少這類活動。

電影《一念無明》近日上映,引起社會對精神病的關注。(電影劇照)

6. 身邊人停藥,切忌發怒

曾志偉一句:「你有病,你要食藥!」全場人暗暗和議。但撫心自問,我們知道身邊人為何停藥嗎?體重急增、情緒遲鈍、性功能障礙等都是藥物的副作用,他們可能還認為感到抑鬱是由於藥物所引致。與其遷怒他們,不如先了解他們正在經歷什麼狀態,認真地聆聽他們的心聲與需要,繼而鼓勵他們約見精神科醫生。但要是發現任何傷害自己甚至是自殺傾向的行為出現,便應立即通知相關治療人員。

7.「唔係所有嘢都可以外判!」

「唔係所有嘢都可以外判!」是作為爸爸的曾志偉,於戲中末段有感而發的一句諷刺話。要是身邊的朋友患上了癌症,我們會不時探望,或是寫卡送禮聊表心意;但換了是情緒、精神的疾病,我們總有種錯誤觀念,就是別碰他,讓他們自己冷靜一下就會好。情況當然不是這樣。感到被世界遺棄,才是最令他們絕望的感覺。躁鬱症與糖尿病和心臟病一樣,屬長期疾病,需長時間妥善治療。只有跟他們真正關心、互動:一次失約、慘吃檸檬也不要氣餒,他們需要更多的鼓勵轉化成勇氣,走出困局。

(《一念無明》電影劇照)

資料來源:www.psychologytoday.com、醫院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