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齡幸福便當】港媽度身安排課程 6歲囡囡在家自學一年超精彩

撰文:書摘
出版:更新:

香港的孩子到達入學年齡便必需讀書,一般家長會把孩子送到學校,以便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學習,選擇在家Home school(自主學習)的可謂少之又少。教育博士陳美齡探訪14個香港家庭,撰寫成《美齡幸福便當》,分享不同家庭的育兒經驗。其中一個個案的家長,就決定讓6歲女兒在家自學。
該名非一般媽媽本身從事兒童心理輔導的工作,經常看到孩子缺乏同理心及好奇心,為了實行「提升學習興趣」的教育理念,決定讓女兒入讀小學前在家自學一年。讓孩子自學,其實更考父母心思,媽媽為女兒安排着重全方位生活體驗的學習時間表,包括在家透過遊戲學習中英數及音樂,又要女兒幫忙做家務,而學習機會就在生活之中,即使去到茶餐廳,女兒也會從四周觀察中發現文字的趣味。而每逢周未,父母更會帶女兒到博物館,讓她就感興趣的題目做深入研究,或者去參與義工活動,讓女兒生活多姿多采,度過父母為她設計的快樂年。

澄澄於在年底出生,有空間遲一年入學,父母決定讓她休學一年,在家自學。(出版社提供)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以下是《美齡幸福便當》的內容節錄:

今次主角媽媽冰冰,帶著六歲女兒澄澄,在家自主學習(home school),給澄澄玩耍空間。2017年,澄澄幼稚園畢業,冰冰與丈夫去了不同小學參觀,但發覺都不太適合,於是開始思考教育是否只有一條路。她身邊都有朋友的子女在家自學,眼見他們的教育方式增強了小朋友的學習動機,使他們主動學習,便覺得這方法也未嘗不可。加上澄澄於年尾出世,年紀較小,有空間遲讀一年書。因此與丈夫商討後,她覺得不妨放慢學習速度,決定休學一年,待澄澄身心準備好才升小學。

冰冰本身從事兒童心理輔導、藝術教育工作,是這範疇的專家。她平時會接觸到很多小朋友,發覺一般教育方式都缺乏培養人與人的關連、同理心及對世界的好奇心:「現今電子科技發達,但人際間卻冷漠了,我希望還給小朋友童年。以前我中學開始喜歡藝術,常畫畫、做話劇,不過家人老師都反對。我發現原來自己喜歡的事情,社會會認為無用。其實這對小朋友是傷害,令我自己思考該如何育兒,我認為應給予空間小朋友探索,他們也可以認清自己生命的重量。」

雖說是「在家自學」,但其實每天澄澄還是有充實的學習時間表。為了加入音樂元素,澄澄每天起床後都會練習陶笛。而冰冰每天亦會為她「上課」半小時,透過繪本、遊戲等方式學習中英數。

冰冰有一個重要的教育理念:「提升女兒學習興趣」。例如他們一家早前去了沖繩旅行,冰冰便會以旅行見過的鐘乳石洞加入課堂,用畫畫訓練其想像力,也順道學習文字。冰冰認為如配合生活經驗學習,可加深其印象及提高興趣。

注重體驗學習他們每星期都會去圖書館,閱讀圖書,透過閱讀認字。例如冰冰會叫澄澄在書中找口字部的字,引發其學字的好奇心。澄澄也試過在茶餐廳內,見到貼在玻璃窗上的字,會發現內外看皆一樣,從而發掘出中文字對稱的有趣之處。

冰冰本身從事兒童心理輔導及藝術教育工作,因此可以親身設計自學課程給女兒。(出版社提供)

他們每星期都會去博物館,找出一些澄澄感興趣的題目後,便作延伸研究。冰冰認為只要為澄澄找一個目標、動機,她便會自動自覺去學習,「以吹陶笛為例,如對她說契媽來時可吹奏歌曲給她聽,那澄澄便有動機去做。」冰冰稱這種教法為「慢學」,重點訓練女兒對學習的好奇心、學習興趣,而非操練。不過「慢學」有時會被人誤解為懶惰,然而冰冰卻覺得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學習進程,學習快慢應因人而異的。

不過比起知識,冰冰更著重的是澄澄能否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關聯、同理心,因此冰冰非常注重生活體驗。在家時她會叫澄澄幫忙煮飯、做家務、種植,在外時則希望她能探索世界。冰冰說:「我們常會疑問,到底自己是生活還是生存?真正的生活,是有否感受環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是最重要的元素,無論陌生或熟悉,都可了解別人,思考如何幫助人。」

「平時大埔會有人賣藝,有一些沒有手腳的人咬著筆畫畫,也有人唱歌、演奏樂器等,我們大人可能見慣見熟,沒有太大感覺,但原來這些對小朋友來說通通都是很新的體驗,我會叫她多發掘身邊,也可思考應否以金錢幫助這些人。」由於冰冰與丈夫共同在開放式辦公室工作,基本上每天下午冰冰都會帶同澄澄上班,讓她與同層工作的大人交朋友。冰冰每星期都會讓自己的學生與她玩耍,星期日也會一起上教會,以保持澄澄與群體接觸。所以現在冰冰對陌生人毫不害羞,訪問當天她便獨自帶美齡回村屋的家,沿路介紹村內花花草草,也說夜裡可看到野豬及螢火蟲,活潑健談。

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是在家自學的最大目標。(GettyImages/視覺中國)

冰冰每星期都會帶澄澄到石硤尾街市做義工,於傍晚時分收集剩菜,再派發給有需要的長者。澄澄一開始當然也嫌骯髒而不想做,但當她見到原來一個小舉動都可以關心別人,令人開心,自己也漸漸感染到快樂。冰冰說:「做義工能觀察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非日常生活或書本中能學到。學校的學習是操練性或知識性的,但六歲前應培養心靈穩定性、成長力量,六歲後才開發知識也未遲,但成長要素一旦錯失便追不回來。」

澄澄今年不上學,身邊人都有質疑過冰冰,議論著:「會否其實澄澄也做到?催谷一下就追到進度!」冰冰反指:「我從不質疑澄澄的能力,但問題是為何要催谷?我也是主流教育長大的,小一開始便被迫進入補習班。我考完會考後就馬上將所有精讀書都丟到垃圾筒,甚麼知識也忘記了,因為當時只靠死背,完全無興趣學習。直到出來工作後才自己發掘興趣進修,我不想小朋友重蹈覆轍。」

「教育不單只有一條路,香港家長們常說沒有選擇,其實十分悲哀。我自己工作上接觸到許多壓力大的小朋友,他們背後均有著壓力大的父母。初小的壓力已很大,只會迫小朋友入死角。成年人的世界很大,上班不快樂可以轉工,放工可以找方法放鬆、發洩。但小朋友的世界很小,只有父母、學校,如此路不通,便不懂走第二條。問題是父母不會幫忙找出路,那小朋友便死路一條。」

「即使大人也渴望有自由玩樂的時間,但小朋友卻很忙,無法自由玩耍、創作。小朋友無從宣洩,家長亦一樣,導致家庭張力大,不少情緒病也由此而來。現時很多情況也是家長想要,但並非小朋友需要的。今年我和澄澄增加了親子時光,改善了親子關係,大家互相了解對方需求,連我的困難她也會明白更多。」

每星期都會去博物館,找出一些澄澄感興趣的題目後,便作延伸研究。(GettyImages/視覺中國)

然而「在家自學」當然亦有其問題與擔憂,例如澄澄見其他幼稚園同學都紛紛升上小一,她於九月時曾希望媽媽能為她買一套校服,讓她像上學一樣。幸最終得幼稚園校長協助解釋,澄澄才放下心願。冰冰說:「第三者的說話很重要,讓她肯定自己不是沒有學校收,而是玩完再讀。九月初期時與她朝夕相對,我自己也適應不了。她個性活潑,又沒有其他人跟她談話,所以只對我像機關槍般不斷說。當時大家都較易有情緒起伏,到十月時才找到互相合適的步伐。」

孩子在生活體驗中提高學習興趣,是在家自學的其中一個目標。(GettyImages/視覺中國)

美齡心聲

美齡經過一整天訪問,覺得澄澄比同齡的小朋友成熟,理解、溝通、聆聽能力都很強,「我擔心澄澄入讀小一後,會否覺得別人太『小朋友』,也不知別人如何看待她,要學習互相接受。有些人會為了遷就別人而降低自己水平,但這樣未必開心的,媽媽可嘗試幫她找好朋友,真正的挑戰其實小一才開始。」

「小一重回義務教育的制度,你和她的人生都會改變,發現自己不能控制的事很多,你會覺得衝擊。家長也要重新學習,一方面要保護小朋友,一方面又要讓他們發揮。你現在十分幸運,且具勇氣。但今年的成功與否,要到她小三時回望今年才能知道。」

問到冰冰現在最欣賞澄澄哪一點,她說:「她的性格樂天,懂得關心別人,會主動安慰別人。她也不怕陌生人,懂觀察人『眉頭眼額』。她本身頗情緒化,一秒開心下一秒傷心,但她會找方法掌控自己的情緒。」澄澄正在過著人生中非常寶貴的一年,是爸爸媽媽特別為她設計的一年,相信亦是他們一家人永遠不會忘記的快樂年。

美齡認為,「在家自學」的難度高在家長本身要能自律,而且父母的思維要清晰,因只有他們能訂立標準。她指出,中英數等學術知識要有清晰目標,幫子女打好根基。因在家的學習方式雖然立體,但上學後會較平面,有良好基礎可讓她適應日後的改變,那她將來上學便無後顧之憂,可更享受上學的快樂,也不會認為這一年是白費。「慢學」不是慢玩,而是用自己的方法和速度教導她。

因為澄澄是推遲一年才上學,所以她年紀會比其他小朋友大一點。而且澄澄這一年的「玩耍時間」,令她成為一個成熟、懂人意、有同理心的小孩子。這樣的小孩子,當進入團體生活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其他小朋友和自己的成長程度有異,找不到知己,感覺失落;也可能為了適應環境,降低自己的智能。這兩種都是常見的反應,但都是負面的。

為了不讓這樣的事情發生,冰冰要給澄澄足夠的心理準備,否則我們可能聽不到那如鈴聲一般的笑聲。 

書名:《美齡幸福便當》(三聯書店)

作者:陳美齡

1955年出生於香港;1972年憑藉《虞美人花》在日本作為歌手出道。先求學於上智大學國際學專業,後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會兒童心理學專業)畢業。1985年結婚,翌年生下大兒子。1989年,前往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教育學博士課程。留學期間的1989年當年,二兒子出生。1994年獲得教育學博士稱號(Ph.D)。1996年三兒子出生。之後,除了參與各類演藝活動,也兼任隨筆作家、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亞洲親善大使、日本抗癌協會「微笑大使」、香港浸會大學特別教授等,活躍於各個領域。

出版社:三聯書店

《香港01》獲出版社授權轉載,標題為《香港01》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