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齡幸福便當】妻外出工作 港男破格做全職爸爸 最難耐是孤單

撰文:書摘
出版:更新:

本港傳統觀念是男主外、女主內,「全職爸爸」仍屬罕見,但稱職的「主爸」,其重要性跟全職照顧孩子的媽媽一樣重要。教育博士陳美齡走訪14個香港家庭,寫成《美齡幸福便當》分享各家庭的不同育兒經驗。書中其中一個家庭育有三名兒子,母親負責主外,父親則主內,才明白「全職爸爸」的辛酸,實在非旁人能明白。
傳統角色互換至今已有8年,父親坦承要邊學邊做,初時更須面對親戚的壓力;但既然作出了選擇,便得勇敢走下去,他指以男性身份照顧兒子,有別於母親的柔性,可與兒子一起玩耍探索。至於教育方面,他以因材施教的方針為目標,平日亦會悉心自製「貧富便當」,讓兒子認識世界貧富懸殊,知道幸福不是必然,學懂感恩。
談及身為全職爸爸的辛酸,原來是來自孤獨感,因為並無太多同道人可分享心情,但看到3名兒子健康成長,爸爸便感到心滿意足。

Kuli坦言做全職爸爸最大困難不是外來的壓力,而是自身的孤單。(出版社提供)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以下是《美齡幸福便當》的節錄內容:

今次的主角爸爸Kuli,挑戰社會常規,當上全職爸爸照顧三名兒子,開拓了一種新的價值觀。Kuli與妻子Ross均是社工,Kuli憶述:「八年前,當時太太得到新的工作機會,而我的工作則剛巧完約,我們均喜歡挑戰自己,給予機會自己成長,我亦希望增加家庭參與度,故便嘗試由我當起全職爸爸,照顧三個兒子。」

Kuli一開始當上全職爸爸時,他不懂為嬰兒洗澡;他每次到街市買菜都被問:「放假呀?」;他與太太的爭執也多了,如洗碗的清潔程度也有分歧,但他還是硬著頭皮去嘗試、學習。於大家慢慢適應,互相包容下,轉眼便過了八年。Kuli回想說:「初期親戚會給予壓力,傳統思想會覺得男人應賺錢撐起家庭,要不然男人的價值就會降低。不過我自己作出了取捨,錢賺少了,但陪伴他們的時間多了,甚至可以自己當上導師,每天見證他們一哭一笑,慢慢成長,一切也是值得的。」

現在長子則澄已經九歲、二子則垣七歲、幼子則延四歲。Kuli會替他們剪頭髮,三人均與爸爸一樣束平頭裝,一看便知是四父子。美齡甫進入Kuli的家,目光馬上就被三張大、中、小的桌子吸引,甜蜜笑說:「我也是有三個兒子的,一見到三張桌子,就很懷念這種溫馨的感覺!」

全職爸爸須要高度自我肯定,不要理會別人的目光。(GettyImages/視覺中國)

美齡認為Kuli能成為一個全職爸爸,是需要很多條件的:「必定要有非常高的自我肯定能力,要知道自己的價值,不理會別人目光。一般人看到非主流或新事物,多數會有質疑,所以自己要有周詳的計劃,也要有勇氣實行。Kuli與Ross能跳出男女定型,是另一種幸福的形式。」

問到Kuli如何形容三個兒子的性格,他說:「長子有愛心、醒目、懂照顧別人;二子則聰明、轉數快;幼子年紀少,尚未定性,不過就最嬌嗲!」經過美齡帶三個小朋友到超級市場後,覺得三人均非常活潑好動,到處跑跳,不難看出是由爸爸照顧。因為如果由媽媽照顧的話,一般會較介意別人目光。她補充說:「其實無論是由父或母全職照顧,另一半也可多陪伴子女,因為有些事情只有父或母才能教到,例如父親可教兒子風度,母親可教女兒儀態等等。」

Kuli說:「若由媽媽照顧的話,會比我更細心和更多關愛,但我則較喜歡與他們玩耍,與他們一起探險歷奇。」Ross也同意自己通常會做安撫兒子的角色。她十分欣賞Kuli的育兒方針:「他非常自由,沒有框架,不會人云亦云,能因材施教,看得準每個小朋友的個性,例如長子吸收力好,便發展學業,二子則運動較好。而且他的管教方式亦十分有效,試過兒子們不肯做功課,爸爸便說不用心就不要做,然後收起功課,那他們便會馬上知錯,珍惜做功課的機會了。若我自己當全職媽媽的話,我只能是個普通的媽媽,但他已經超越了一般家長的水平。」

「富」便當是蝦膠釀雞翼。(出版社提供)

聽著妻子的讚賞,Kuli不禁流露自滿神情。Ross不忘感謝Kuli一直以來的付出,續說:「我自己早上要上班,放工又累,回家後最多也只是陪兒子聊聊天、玩玩耍,很少會幫助到Kuli。許多人覺得我要負擔家庭,但其實是Kuli一直支持我。有時兒子們會叫錯我做爸爸,或做了甚麼都先叫爸爸看,我便知道他在兒子們心中的地位,但輪不到我去羨慕,因為他的確很辛苦。」

長子則澄升小一時,Kuli覺得學校飯盒的油鹽、蔬菜等份量不能控制,他希望能自己主導兒子的健康,也認為便當可以促進親子溝通,例如今天兒子覺得好不好吃已是一個話題。於是他在四年前便開始為兒子做便當,更悉心設計了「貧富便當」。

所謂「貧富便當」,是藉著便當向兒子解釋世上有貧富之分。訪問當日,他便為美齡製作了一個放有雞翼釀蝦滑的「富便當」,而另一個則是洋葱炒蛋的「貧便當」。他希望告訴兒子們,世界上有落後的地方食得簡單,但同時亦有人富貴得可以餐餐「魚翅撈飯」。讓他們知道世界的現況,告訴他們幸福不是必然,要學懂感恩,幫助有需要的人。除此之外,「貧富便當」也能傳達價值觀予兒子,Kuli說:「試過前一晚兒子不聽話,但我第二天仍做了『富便當』給他,希望他能反思為何自己做錯了,爸爸仍如此愛錫他。」Kuli認為懲罰小朋友的作用不長久,重點是要他自省,變成自己的價值觀,待父母不在他身旁時,他仍能分清是非黑白。

全職爸爸要勇於走新的路,為下一代男士帶來展望。(GettyImages/視覺中國)

Kuli育兒除了使出軟功,有些規矩還是必須遵守。他憶述一次把兒子懲罰得最重的經歷:「有次二子因為學校的事情講了很多謊話,一個掩飾一個,給予很多機會仍不肯認錯,那我便狠狠懲罰他。我認為要令兒子學懂承擔責任是爸爸的職責,社會上很多高位人士為了逃避責任而說謊,但做錯事要承擔,而非推卸,做一個負責任的人是從小到大的,現在不扭轉,將來只會害到他。」

Kuli還記得當晚二子是哭著入睡的,幸好,翌日二子冷靜完,他主動去擁抱爸爸,行為亦馬上轉好,Kuli便知道他已經成長了。這事同時也成為Kuli與兒子最溫暖的回憶。

Kuli作為全職爸爸面對的最大困難,竟不是對外,而是自身的孤單:「一個全職爸爸,沒有人可以分享苦與樂。兒子同學一般都由媽媽照顧,我不方便與其他母親過於熟絡,難以融入媽媽群組。平日朋友、舊同事們都在上班,而且也不太理解我的處境。而我自己不認識其他全職爸爸,所以也挺孤單的。」Kuli續說辛酸:「以往上班,完成了一個工作後,會得到成功感,但全職爸爸的工作是日復日,沒有終結的,而且天天工作也差不多,唯有自己轉換心態,享受每一刻。現在看見他們吃光便當,讚賞便當好味,我便心滿意足了。我也嘗試為照顧兒子加設一個期限,如一、兩年後看他們有沒有進步之類。」

當上全職爸爸的八年光陰過去,Kuli鼓勵欲當上全職爸爸的男士:「只要你有勇氣跳出第一步,肯嘗試便會有出路。就算失敗,大不了重返職場,不用怕!」他的勇氣,值得我們佩服。

陳美齡認為Kuli得到太太支持,能專心照顧兒子,是擁有新思維的新一代家長。(出版社提供)

美齡心聲

Kuli的選擇是勇敢的。做全職爸爸,雖然不是前所未聞,但還是比較稀有。能夠作出這個決定,表示他並不受傳統思想控制,勇於走新的路,為下一代男士帶來展望。這值得我們為他鼓掌。Kuli有自己教孩子的理論,很有意思。和他們共度一天,可以看得到孩子很聽爸爸的話,感謝爸爸,也希望得到爸爸的認同。Kuli會跟孩子們說道理,孩子也會聆聽他的說話。我覺得他們好像球隊,爸爸是教練,齊心合力的支持家庭。

三個男孩子,非常聰明活潑。大哥有領導力,能觀察四周情況和旁人的反應,選擇最佳途徑;二哥比較老實,明白事理;小弟只有四歲,自信爆棚。但我也有擔心之處,男孩子都喜歡學人講粗言穢語,Kuli的三位男孩也不例外。他們的說話真的令人面紅心跳,當我的節目拍檔Dixon告訴小弟我是博士時,小朋友立刻說,「哈哈,佢係——!」然後說了一句難聽的說話,令我嚇了一跳。能立刻想到那句話,表示他的頭腦非常快,可以把學過的知識和剛得到的情報連結,作出一個結論表達出來,這是可喜的。但同時,這也表示他的腦袋裡有很多骯髒的說話,而且他覺得隨時也可以說出來,這不是好事。小小的他,十句說話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用粗話來挑戰對方的。但他並不了解自己的行為有問題,只是覺得好玩。

在心理學上,用粗言穢語去攻擊或嘲笑別人,是為了建立自己的優勢:「我比你強!我看不起你!我笑你!你奈何不了我。」但其實小朋友並不需要用這種方式去保護自己,有很多正面的態度能和人建立好的關係,否則旁人會看不到孩子的優點。那是可惜的,因為他們都是好孩子。

這一點,Kuli可以和他們說清楚。但我也留意到,孩子們在父母面前,不會用那麼多粗話。面對著父親,三兄弟可能會自自然然只做爸爸認同的行為。但Kuli和太太Ross可以告訴他們,甚麼都可以和爸媽說,不需要隱藏。教男孩子真的不容疏忽!我也是三個男孩的媽媽,我的其中一個家規是不可以說粗話或傷害人的說話。因為言語也是暴力,會傷害他人。「令人感到高興才是我們交流的目的。」若他們說了骯髒的說話時,我會提醒他們要漱口。解釋清楚之後,我的孩子們都不用骯髒的說話了。

Ross是Kuli的大粉絲,尊重Kuli,感謝Kuli。Kuli受到Ross的支持,能專心的為兒子們操勞。他們是一對好拍檔,是擁有新思維的新一代家長。我衷心希望他們成功把孩子們帶大,證明給社會知道,男女有平等的選擇權,人盡其才,自己有權挑選自己喜歡做的事。

書名:《美齡幸福便當》(三聯書店)

作者:陳美齡

1955年出生於香港;1972年憑藉《虞美人花》在日本作為歌手出道。先求學於上智大學國際學專業,後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會兒童心理學專業)畢業。1985年結婚,翌年生下大兒子。1989年,前往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教育學博士課程。留學期間的1989年當年,二兒子出生。1994年獲得教育學博士稱號(Ph.D)。1996年三兒子出生。之後,除了參與各類演藝活動,也兼任隨筆作家、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亞洲親善大使、日本抗癌協會「微笑大使」、香港浸會大學特別教授等,活躍於各個領域。

出版社:三聯書店

《香港01》獲出版社授權轉載,標題為《香港01》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