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入大學】神童是這樣培養的 沈詩鈞父親分享培育子女3大關鍵

撰文:書摘
出版:更新:

神童沈詩鈞於2007年以9歲之齡入讀浸會大學,成為香港歷來最年輕的大學生。11年過去,沈詩鈞已成為UCLA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數學系客席助理教授。
能被稱為「神童」,擁有過人天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得到適當的栽培。沈詩鈞的父親沈振雄首次將培育子女的心得寫成《我這樣教,兒子9歲入大學!》一書,與家長分享將兒子培養成材的經驗。沈爸爸認為孩子要學業成功,聰明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自信而堅韌的內心,如何啟發孩子巨大的自學潛能才是關鍵。他認為父母與子女都要將學業放在首位,最好是為了比自己更大的目標,例如其長子為了打破僵硬的教育制度,以14歲之齡入讀牛津大學。此外,父母亦要作出身教,幫助子女克服人性的弱點,培養堅韌內心面對困難。

以下是《我這樣教,兒子9歲入大學!》的節錄內容:
沈詩鈞已由神童大學生,變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數學系客席助理教授。(資料圖片)

培育子女沒有公式,我嘗試利用個案解釋哪些情況下子女會步向好成績及成功人生,和子女想成功的基本要求。 

經我近10年的觀察,無論來自第一組別或第二組別學校的學生,他們的能力其實差異不大, 學習技巧一教就懂, 反而成功關鍵在於:

1.父母及子女 將學業放首位
父母是家庭的領導,領導者須認清首要目標是甚麼,父母目標須一致,並根據子女年齡和能力,為其訂下目標及推動他們往目標走。父母口說想子女成績好,但如果子女的學業並非父母的首要目標,而父母目標並非一致,子女學業方面難以成功。

學業成功是一個選擇,並非遺傳,大多數學生都得做到。如果他們不肯去做,多因父母和子女三方寧願選擇舒適及享樂的生活,做一位平庸的人。但平庸的人做的工作競爭最大,想超越其他人爭取升職或更好出路,機會很少,反而成功的人努力學習,做其他人不願意做的難事,競爭變小,成功機會更大。在人工智能時代,能夠解決困難問題的人,會得到最多獎賞。

家長都緊張子女的成長,但讀書成績不代表一切。(資料圖片)

父母要區分清楚,把「子女學業放於第一位」與「滿足自己心理需要」的分別。很多父母期望子女學業成功,只為光宗耀祖,或要子女超越自己的成就,達到自己以前做不到的夢想等。這些追求只會造成子女很大的壓力,父母最終失望居多。如果父母有此心理需要,子女卻未能符合預期,自然會責罵和懲罰,安排補習後仍未見效,這些父母多會放棄,逃避培育子女的責任。

其實,有一個比自己大的目標,這種精神追求,更能發揮孩子的積極性。例如,有一位九歲女孩,與同歲好朋友玩耍時,其朋友突然心臟病發死去, 那女孩在震驚之餘,就此立志當醫生,那無論她經歷多少困難與挫敗,都會勇敢面對,想盡辦法克服挫敗,最終成功當上醫生。 
 
我長子怡謀於中學時期經歷多次拒絕和打擊,他就以「打破僵硬教育制度」為目標,不服膺於14歲只可讀中三的規定,認為應因材施教,課程難度配合學生的能力,而不只看年齡,結果他以14歲之齡,入讀牛津大學。而小兒詩鈞,他為了救哥哥為目標,從小一連跳十級讀中六,才可以9歲之齡入讀香港浸會大學數學系。

父母期望子女學業成功,若是只為光宗耀祖,只會造成子女很大壓力。(視覺中國)

我輔導過不少家庭,每次見一個新家庭,總會發現父母或子女,都有幾件事他們忍不住一定要做,或很焦急或容易憤怒,控制不了自己。

有些父母遇子女成績未如理想就責罵及懲罰,其實是想發洩日間工作的壓力;有些父母把子女時間表填滿課外活動及課程, 導致子女無時間讀書;或有些父母零晨一點才回家, 煮完宵夜後叫醒3位子女起來陪父母看電視, 他們白天上課時睡覺, 成績是班上最後幾名;有些父母一年回鄉7次,每次長時間, 子女無時間讀書, 回鄉不可能會讀書, 或子女考試前每逢週末兩天帶子女去大陸玩或在祖父母家過夜,子女無時間讀書。

這些父母全部未能告訴我原因為何如此做, 純粹憑心情衝動去做, 這種父母是屬大多數。另一方面,子女無節制地看電視、玩玩具、玩遊戲機、平板電腦、手機、潮流商品。往往這些就是人性弱點發作,阻止子女成功。我輔導學生第一件事,就是要求父母及子女戒除以上忍不住的事,一天他們不改變,不克服人性弱點,子女難以學業成功。  

有位創業家Jim Rohn說得好:窮人有大型電視,富人有大型圖書館。

培養小孩堅韌的內心,將來遇到困難,都能冷靜理性去處理。(視覺中國)

2.父母從小培養子女堅韌內心
培養小孩堅韌的內心,是沒有公式的,但父母的示範、提示及情緒支援,至為重要。當然,孩子的解難,亦來自他自己的經歷。日常生活中,父母應在孩子身邊輔導他如何面對和處理困難及挫敗。

小孩堅韌的內心,最初是來自父母如何對待,及他的認知與留意自己性格及情緒的弱點,其後來自他自己的經歷,無論情緒如何起伏,他都能冷靜理性去做決定。

3.子女經歷更多有價值的東西
影響子女最大並非教科書,而是書本以外的經歷,例如父母身教與提問、找 Mentor(人生教練)或與成功人士做朋友、利用回饋(包括善意批評、克服挫敗之經驗)、與人溝通及合作、反思、及敢於決定。  
 
其中,父母身教需在子女心中建立歸屬感,和引導子女思考與做決定。父母需避免出現一些使子女感到困擾的環境,錯失他們的成功機會,父母需在子女身邊輔導他們面對及處理困難與挫敗。

書名:《我這樣教,兒子9歲入大學!》(天窗出版)

作者:沈振雄

持有英國倫敦經濟及政治學院經濟學士(會計及財務)、 理學碩士(經濟)和香港大學理學碩士(電子商務及互聯網運算)。

長子沈怡謀以十四歲之齡攻讀英國牛津大學文學學士(數學),並以一級榮譽畢業。其後於2013年英國牛津大學哲學博士(數學)畢業,擔任兩年博士後研究員之後,任職英國雷丁大學數學系講師。

小兒沈詩鈞以九歲之齡攻讀香港浸會大學數學學士,成為香港最年輕大學生,並於2011年數學學士和哲學碩士(數學)畢業,隨後在美國得州農工大學數學系任訪問學者後,於2016年同校數學博士畢業,同年七月一日以十八歲之齡任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數學系客席助理教授。

出版社:天窗出版

《香港01》獲出版社授權轉載,標題為《香港01》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