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入大學】分享育才經驗 神童沈詩鈞父:父母要克服人性弱點
中學文憑考試(DSE)今日放榜,不少學生為能否升讀大學而苦惱。而於2007年以9歲之齡入讀浸會大學的神童沈詩鈞,是香港歷來最年輕的大學生,長大後他愈戰愈勇,現為UCLA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數學系客席助理教授。
不少家長對如何培育沈詩鈞感到好奇,其爸爸沈振雄首次將育才心得寫成《我這樣教,兒子9歲入大學!》一書,與家長分享經驗。沈爸爸指出,人的行為受心理及情緒影響,是人性的弱點,他從教導子女及輔導學生的經驗中,概括出11項普遍出現的情況,例如父母沒把子女學業放在首位、沒耐性教子女解難、控制慾太強;而子女受挫時,父母沒有同理心,只管問責,有關做法非好事。沈爸爸在書中表示,想子女學業有成,父母先要克服這些人性的弱點,例如多講名人奮鬥故事以及處理困難的心法,助子女面對逆境創佳績。
以下是《我這樣教,兒子9歲入大學!》的節錄內容:
一個人能夠做或不做某一件事或某種行為,但由於心理或情緒作用,導致應該做而不去做,或不該做而去做,這就是人性的弱點。由於人性弱點太廣泛,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未能盡錄,我只能以一些典型家庭舉例解釋:
1.父母不肯將子女學業放在第一位,如果肯將之放在第一位,就會發現子女學習的弱點,及時補救,成績不至於由好轉差。
2.父母娛樂或看電視看至深夜,不願為子女學業與子女同一時間睡覺,所以子女晚上也遲遲不肯上床睡覺。
3.子女做作業題目,不肯與難題搏鬥,沒耐心、不經思考就放棄。這時候父母沒有耐心教子女面對難題應有的心態,沒有鼓勵他們用不同方法堅持做下去,太快給答案,或遇作業難題就替子女做,子女無機會從掙扎中學習。
4.父母沒耐心去檢查子女是否明白課堂內容時,沒提點子女要問老師問到明白為止,所以子女覺得難以應付考試。 也可能子女不專心聽課,所以不明白課程內容,也不好意思問老師,或問了還不明白不好意思再問老師。
5.父母控制慾很強,過份控制子女,沒有訓練子女自己解難,而是代替子女解決問題,逼子女選父母心儀的科目及行業。
6.子女遇上挫敗,產生負面情緒,標籤自己不夠別人好,或怪罪別人,又不肯找出原因,不肯視挫敗為學習機會。這時候父母推說太忙沒有時間,沒表達同理心,沒有教子女面對挫敗應有的心態,反而向子女興師問罪或懲罰,沒耐心與子女一起找出原因,或鼓勵子女,讓他們恢復自信心,迎接下一個挑戰。
7.平時一家人關係融洽,但遇上子女不聽話或子女成績未符合父母預期,父母就忘記心理質素和同理心,向子女興師問罪或懲罰,問題解決不了,就要子女報讀補習班,仍未能見效後,父母就選擇逃避或放棄,忘記目標和推動子女向前。
8.子女初時考得好成績就忽視自己的弱點,不想去補救,自己準備不足,輕視考試難度,下次遇挫敗就一沉不起,放棄自己,走不出困境。
9.父母受愛心蒙蔽,過度溺愛子女,過度包容子女缺點,害怕損壞親子關係,讓缺點隨年齡發大。
10.父母抵擋不住子女的物質要求,送給子女第一部遊戲機、手機或平板電腦,導致子女上癮,整天打機,無心讀書。子女因沒有成年人耐心輔導,覺得讀書太悶,不能專心,抵擋不住誘惑,就看電視、電腦、社交媒體、漫畫、玩遊戲機,玩手機等。
11.有的子女暑假太閒空,沒有目標,沉迷享樂、電視、電腦、社交媒體、玩遊戲機、玩手機等,家庭太富裕,只記掛吃喝玩樂,不想爭取好成績。
所以,我建議父母自小與子女陪讀講故事,除認字外,讓他們認識人性的弱點,多講關於名人奮鬥的故事,以及處理困難及挫敗的心態及方法,提供書本以外的學習經歷,讓他們知道世界上還有很多東西值得他們去追求,不然子女以為世界上只有電視、玩具、遊戲機、平板電腦、手機、潮流商品、物質享樂等。有些父母經常推說太忙不肯如此做,但有閒空就忍不住追電視劇,不想花時間為子女講故事,或給予子女其他學習經歷。
作者:沈振雄
持有英國倫敦經濟及政治學院經濟學士(會計及財務)、 理學碩士(經濟)和香港大學理學碩士(電子商務及互聯網運算)。
長子沈怡謀以十四歲之齡攻讀英國牛津大學文學學士(數學),並以一級榮譽畢業。其後於2013年英國牛津大學哲學博士(數學)畢業,擔任兩年博士後研究員之後,任職英國雷丁大學數學系講師。
小兒沈詩鈞以九歲之齡攻讀香港浸會大學數學學士,成為香港最年輕大學生,並於2011年數學學士和哲學碩士(數學)畢業,隨後在美國得州農工大學數學系任訪問學者後,於2016年同校數學博士畢業,同年七月一日以十八歲之齡任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數學系客席助理教授。
出版社:天窗出版
《香港01》獲出版社授權轉載,標題為《香港01》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