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女王與香港人.一|公眾哀傷背後 是一場集體追星行動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Queen Elizabeth II)國葬昨日(9月19日)舉行。她自9月8日辭世,牽動全球數千萬人致哀,除了大英國民之外,曾受英殖管治逾百年的香港,也有部份人難過得如喪考妣。但在政治撕裂之下,原本再正常不過的「悼念」,卻成為不同陣營各取所需的「萬能Key」。事實上,撇除任何政治表態,香港市民乃至全球各地的哀悼行為,本身就是很典型的社會現象,是場集體追星行動。
「英女王與香港人」系列六之一
女王之死成「萬能Key」
不同政治陣營各取所需
在位70年,享年96歲,英女王國葬昨天在倫敦教堂西敏寺舉行。從她逝世至今的11天內,當地致哀人流從未間斷;而在萬里之外的香港——曾被英殖統治的小島,英國駐港總領事館連日開放民眾獻花致意,也有數以萬計市民大排長龍前往弔唁。
有的是為送別看著香港成長的長者,就如資深藝人羅家英和劉嘉玲所說,「英女王是我的長輩,看著我成長到老矣,香港在她的庇蔭下,人間福地」、「在瞬息萬變的社會裡長治久安,她的離去是我們這個時代無法替代的損失」;有的是為緬懷克盡己責又親近民眾的領袖,正如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形容「英女王勤奮、盡職、受人愛戴」;也有的大造政治文章,不是藉著對英女王的讚美來表達對特區施政的不忿,就是透過對殖民管治的褒獎以令中央政府尷尬,例如一些潛逃外地的意見領袖,揚言「英國文明好過所謂中華文明」,又謂「那條長長的人龍,就等於宣告香港人頑強不屈的生命」。
不過,無論出於什麼目的,都無可避免引發不少批評,尤其是內地網民,對於香港市民的悼念行為實在嗤之以鼻,動輒痛罵「洋奴」、「戀殖」、「犯賤」、「數典忘祖」、「美化侵略戰爭」等等,似乎無法理解這小島經歷百年殖民已被注入不同文化基因。羅家英便因而被斥責「歌頌殖民統治,傷害民族感情」,需要刪除貼文、拍片致歉;劉嘉玲也成為眾矢之的,被留言轟炸「殖民奴」、「兩面人」、「你趕緊去陪老太婆」。
問題是,盛讚英女王對港功績的,未必知道昔日香港的發達和先進其實與這位虛位君主沒有什麼實質關係;吹捧英殖統治的,也缺乏對民族榮辱的客觀認知和殖民侵害的歷史意識;而無法理解香港市民情緒的,也未有深究港人緣何會處於這種歷史虛無主義、擁有著什麼與別不同的文化基因、又經歷過怎樣的認知建構和心理形塑。
事實上,單純從社會心理學而言,香港市民乃至全球各地的哀悼行為,本身就是很典型的社會現象,也充份折射「君主立憲制」下的王室舉動得以「風靡」全球的原因。
全球千萬人單向哀傷
像「追星」失去依靠
「數百萬人悼念女王:公眾哀傷背後的科學是什麼?」世界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日前(9月14日)刊登這則報道,嘗試以「擬社會關係」(Parasocial Relationships,也譯作「超社會關係」、「準社會關係」)的心理學理論,解釋全球各地人民為何會對這位可能素未謀面但又舉世聞名的公眾人物之辭世,表現出單方面的強烈哀傷。
所謂「擬社會關係」,是早於1956年由心理學家Donald Horton及Richard Wohl提出的心理學說,用以描述社會大眾與公眾人物之間一種單方面關係,並且與之產生一種「擬社會交往」,也即「追星」——當粉絲透過媒體與明星產生情感互動,便會以為是和對方建立真實的社會關係,並把他們當成自己真正的朋友或親人,很容易被對方的言行舉止所觸動。後來,媒體心理學家Gayle Stever再把「擬社會關係」擴展到「擬社會依戀」(Parasocial Attachments),正如父母對子女或戀人對戀人的深層連結一樣,當明星在媒體上的呈現成為粉絲感到舒適、安全的避風港時,就會產生渴望更親近的依戀。
《自然》的報道引述英國約克大學「悲哀研究項目」聯席主任Louise Richardson的說法指出,英女王的離世直接導致人們長久以來透過媒體與她建立的擬社會關係的中斷,這就意味個人原本深切認同的世界變得不再完整,也即他們對於這個世界的基本假設受到嚴重干擾,所以感到悲哀。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哲學家和倫理學家Michael Cholbi則說,這種哀傷不是因為失去一個人,而是人們以為會隨之失去一種生活方式、失去一些高貴品質。不過,在倫敦從事哀傷治療的臨床心理專家Andy Langford認為,儘管人們由此產生的情感都是真實的,但由於大多數人和英女王並沒有真正的私人關係,相信大家對其情感依賴強度不高,所以公眾的單向情緒很快就會減退,不會持續哀傷太長時間。
對於一些真心尊崇英女王管治的人士來說,若用「追星」來比擬他們與英女王的關係,恐怕有些難以接受;然而,以香港為例,不妨想想,為什麼這位對港英決策沒有任何實質影響的英女王,其作為「事頭婆」的稱呼和形象會深入老一輩香港人心?大家緣何又會對於1975年及1986年兩度訪港,期間探屋邨、逛街市所留下的親民作風印象深刻?那些「英女王」與「香港人」相關的點滴,是否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某種意識或連結?
事實上,這種「擬社會關係」的建立,正是「君主立憲制」得以風靡全球的基礎,使得王室動向總是備受人們關注,關注得幾乎把王室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一樣——無論是冠婚喪祭,還是宮廷鬥爭,或是家族八卦,人們總能從中尋求某種逃離現實的「救贖」——幾乎變成一場大型「追星」運動。那麼,人們之所以「臣服」於王室,究竟是因為某些王室成員的表現是民心所向,還是其實只是大家一廂情願的自我想像......(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