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命運能選擇,「北部都會區」會不一樣嗎?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無綫電視(TVB)神劇《天與地》播放十周年,劇中經常出現「平衡時空」:假如當初作出其他抉擇,今天又會是什麼模樣?
同樣的問題其實亦可以問問特區政府。假如當年的高鐵總站並非選址西九龍,而是設於錦上路,對香港又會帶來怎樣的歷史命運?

天水圍被輕鐵軌道分裂成一個個孤島般的版塊,令居民互聯互通的機會大減。(陳嘉元攝)

鄒崇銘在《如果命運能選擇,十字街口踏出的每步更瀟灑》一文剖析,港英政府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大力發展新市鎮,並建設大大小小的工業區,一度將香港的經濟重心向北轉移。但隨着製造業急速遷往大陸,香港經濟向金融服務旅遊業轉型,發展的重心又回到維港兩岸。九十年代的新機場玫瑰園計劃,同樣有力將經濟活動遷向西邊,包括發展大嶼山東北部。但面對九七過渡、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規劃發展的步伐亦大幅放緩。

曾蔭權在2005年上任後,正值香港百廢待興,原是重新調整發展方向的關鍵時刻,可惜曾蔭權只延續了基建地產霸權的舊路。自2007年起出任發展局局長的林鄭月娥,亦未能及早洞悉香港的發展前景和局限,無法提出具前瞻性的發展策略規劃。

在高鐵爭議陷於僵局之際,公共專業聯盟曾提出「錦上路站方案」,指出維港兩岸都會區的發展空間過於局限,高鐵直通西九龍只會加劇區內擠塞,不利於推動均衡的產業佈局,錦上路一帶正好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其實錦上路站方案和北部都會區相當近似,兩者同樣通過建設新界北部樞紐,連接深圳並帶動周邊地區發展。

過去三十年,天水圍規劃的嚴重錯誤,正好反映港式官僚化「集約型城市」的荒謬。天水圍被輕鐵軌道切割成一個個孤島般的版塊,居民互聯互通機會大減。時至今日,天水圍規劃的失誤仍不斷在其他地區重演。原本鄉郊多元生態的綠色景觀,換上大而無當的公園、廣場和休憩空間,卻不見半點社區氣息。香港回歸已近四分一世紀,政府官僚交的學費已經夠多,還要一錯再錯下去嗎?

新界北部像一座邊城,而且漸漸變成深圳的延伸,和香港其他地區卻相隔很遠。(吳鍾坤攝)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296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1年12月20日)《如果命運能選擇,十字街口踏出的每步更瀟灑》。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96期《香港01》電子周報其他獨家精選內容:

新人事帶來新風氣? 「愛國者治港」考驗才剛開始

誰在束縛智障人士的婚戀權利?

商湯煞停上市 香港市場應嗅到的警示

新冠疫情兩周年:這場百年不遇的大危機改變了什麼?

痛失深藍選區 約翰遜政治魔術不再?

那死於新冠的80萬美國人

哈勃望遠鏡繼承者升空 將可找到「另一個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