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2020| 一字不提金融科技 單靠中央可推動金融升級?

撰文:陳澔琳
出版:更新:

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迅速,全球金融產業及政策方向正面臨翻天覆地的變化。特首林鄭月娥昨日(11月25日)宣讀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當中強調需要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提出金融「互聯互通」、發展房貸市場等措施,但對如何推動香港從「國際金融中心」躍升成「國際金融科技中心」,竟然隻字不提,似乎未有準備迎接世界巨變。

在《施政報告》「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章節中,推動金融發展分為五大重點:

(一)加快落實在大灣區「跨境理財通」;
(二)新上市制度下,將在香港上市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股和內地科創板股票在符合特定條件下納入「互聯互通」的選股範圍;
(三)促使香港成為亞洲區蓬勃的房託基金市場,措施包括適度放寬房託基金的投資限制、擴闊投資者基礎、改進立法和規管、加強市場推廣等;
(四)鞏固香港作為亞洲領先的私募基金樞紐地位,為在本港營運的私募基金所分發的附帶權益,在符合若干條件下,提供稅務寬免;
(五)推動香港的家族辦公室業務,加強宣傳。

首兩項是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及兩地金融「互聯互通」的政策措施:其中「跨境理財通」早於今年6月在人行、香港金管局及澳門金管局聯合發布的「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聯合公告出現,其中的「北向通」及「南向通」 計劃各設1,500億元人民幣單邊總額度(100萬元人民幣個人額度),供其他灣區居民跨境投資;後者則是容許更多股票作跨境買賣。

金融科技是大勢所趨,但港府對此卻欠缺長遠規劃。(黃寶瑩攝)

無視金融轉型,只會坐食山崩

《施政報告》寫道:「香港是國家的國際金融中心,近年通過多項金融互聯互通的政策措施,既助力內地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又擴大了本港的金融業務,中央繼續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然而,除了背靠國策、倚靠證券投資市場外,港府對自身金融發展未見太多着墨,只有推動香港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發展私募基金及家族辦公室業務。

金融科技是大勢所趨,但整份《施政報告》卻隻字不提。林鄭月娥曾指,自2018年4月港交所修訂上市規則後,累計有36間同股不同權、未盈利生物科技及第二上市股份在港上市,目前市值逾11萬億元。無可否認,香港的確是優良投資基地,但「金融科技」是指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而非吸納科技公司來港上市;再者,單靠投資市場及其所衍生的專業服務,而無視金融轉型,長久只會坐食山崩,無法維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單單成功吸納科技公司來港上市,並不等於「金融科技」蓬勃發展。(梁鵬威攝)

空有改變意願,不見改革魄力

事實上,本港金融科技發展並非停滯不前,參考《施政報告》數字,香港現有逾600家金融科技公司,在2014至2019年間累計投資14.7億美元,而消費者對金融科技採納率亦從2017年的32%升至去年的67%,亦有86%銀行已採納或計劃採納拓展金融科技業務方案,可見金融科技在港日漸普及,並有一定發展潛力。

那麼,政府做了什麼?翻查近年《施政報告》,現屆政府素來對推動金融科技着墨不多,只在2017年及2018年推出金融科技監管沙盒、快速支付系統(「轉數快」)、綠色債券及處理首批虛擬銀行牌照。時至今年,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較早前推出鼓勵傳統金融機構夥拍初創企業進行概念驗證測試的「拍住上」計劃,並就發牌監管虛擬資產服務供應商進行公眾諮詢,冀吸引吸引優質虛擬資產服務供應商落戶香港,同時減少風險。

除此之外,對於發展金融科技的實際方向、政策邏輯、長遠規劃,港府可謂完全欠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