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值得一個更好的建制派

撰文:石中堅
出版:更新:

近日,網上流傳一份疑似「建制重量級人馬」編撰的《關鍵一年︰建制陣營重整旗鼓策略》報告,當中提出對建制派以至中聯辦的不少改革建議,並敦促建制派在未來一年立法會選戰前不要鬆懈,以免反對派有機可乘。報告更提出不少制度內的「改革計仔」,包括建制派議員及政黨應放下山頭主義、鞏固相互之間的協調、加強溝通及輿論工作等看似務實的建議。
撰文︰石中堅

綜觀世界各地政治體系,「建制」本身在政壇未必是一個貶義詞。新加坡的建制象徵着有為而治的菁英,英國的政治建制代表着根深柢固的民主管治系統,就連美國也正靠着建制內部有「質素」的人才在系統內「抗衡」特朗普民粹主義下導致的畸政。那為何「建制派」在香港卻被輿論炮轟為「不思進取」的「收成期」得益者?

問題癥結並不出於北京或中南海最高領導人,也並不在於「建制」此概念的本質。任何良好政制皆需一個有力、有效的管治班子,實行官民共商、以民為本的管治。加入建制、進入特區班子,理論上應該是一種榮譽,而非單純是一份工,或政治分贓。正如香港需要一些能夠議事論事、不胡亂以破壞及僭越底線為本的反對派,我們也值得一個更好的建制派—一個能夠急港人所急、促進陸港融合及溝通、海納百川的政治聯盟。

綜觀世界各地政治體系,「建制」本身在政壇未必是個貶義詞。為何「建制派」在香港卻被輿論炮轟為「不思進取」的「收成期」得益者?(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建制派需要什麼樣的改革?以下有幾點跟讀者分享。

既需小修小補 更需前瞻性思維

第一,建制派需要宏觀管治藍圖,而非單純的小修小補。小修小補的政策固然有其必要,小市民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捉襟見肘、中小企短中期營業艱難、餐飲業在示威及疫情下雪上加霜,這種種問題確實能透過一次次的派錢、派糖解決。而建制派議員在爭取地區工程及撥款,以至協助「老友記」及年輕人渡過時艱等層面上,絕對不是沒有「交功課」。但是,一個大城市的立法會議員和政客,其職責並不止於地區政治及「即時政治」層面,更需要擁有宏觀管治理念和前瞻性思維。

什麼叫做「宏觀藍圖」?很簡單,例如地產、金融壟斷下的經濟毫無抗逆力可言,我們如何能夠進行全面再工業化?在發展智能及生物科技方面,建制派對現有香港配套有何意見?在教育改革層面,除了象徵意義大過實際意義的「搞搞通識」,有沒有考慮過在人工智能及經濟機械化下,中低端服務業人口可以如何「保就業」?

建制派必須重整旗鼓、徹底革新,否則只會令港人再一次失望。(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結構大於結果、人才重於資源。盲目地要求政府調撥資源,去進行一些對香港持久競爭力於事無補的「大白象工程」,非但會令選民失望,更令不少對香港前景感到悲觀的資本家及投資者,在政治動盪及停滯不前的管治下黯然離場。進入香港的「紅色」資本家固然能夠以香港為融資及走進國際的基地,但這些資金是否能夠流向香港基層的口袋中,助他們力爭上游?這些問題,並不應該單純由政商權貴思量,而是需要有質素的建制派政客力陳己見,痛陳利弊。

我們並不認為建制派裏面沒有人才。「蜀中無大將」是一個美麗謊言,但大將必須摒棄山頭主義,集思廣益,招攬具備海內外管治及研究經驗的賢能,為香港重新開拓改革之路。變革求的不只是形式上的「變」,更需要實際上的「革」…

建制派需要更多議員具備聆聽及採納自己「舒適區」以外意見的勇氣,才能將批評政制的聲音妥善處理及融入特區施政過程當中。(資料圖片/袁志浩攝)

石中堅
一群對香港未來抱有希望的90後
相信香港必須自身從根本上改善管治
才能在環球政治中及中國崛起下維持其獨一無二的地位
讓「一國兩制」重回正軌

上文節錄於第232期《香港01》周報(2020年9月21日), 文章原題《香港值得一個更好的建制派》。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2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故事】當法治遇上政治—傅華伶與陳祖為對談 如何跨越央港話語鴻溝?

從沙中線剪短鋼筋到新信號系統延遲啟用 「吹哨者」論港鐵管治之惡與壞

收拾特朗普留下的外交爛攤子 拜登如何重塑美國的全球形象?

全球零售靜待「疫」轉勝

迪士尼仍是最後贏家 混血《花木蘭》緣何不討好?

「三隻小豬」的啟示 新版腦機介面欲藉「豬腦」翻身

想像中的世界 疫後旅遊之道:假裝在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