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店.四】慢活與寧靜的比比書屋 到書屋本來就是一場體驗

撰文:歐陽翠詩
出版:更新:

再往更遙遠的書店走去,這是在菜田上的小書屋─比比書屋,沒有車聲,但有鳥聲、羊的叫聲,還有細雨敲打屋頂的聲音。錦田的環境本來就是靜謐的,經過一塊塊菜田,在數條蜿蜒小路上猶豫要拐往哪邊後,終於找到提早退休、歸園田居開設書屋的老闆蔡文元(Ringo)和老闆娘李秀麗(Teresa)。

歸園田居,在菜田上開設比比書屋的老闆Ringo和老闆娘Teresa。(龔嘉盛攝)

書屋就是樹屋,藏書超過五千多本,總不免好奇這些書都是怎樣運來的。Ringo輕輕帶過說,車子無法停泊在門口,都是推車搬進來,充滿汗水的。大自然和書海,融合起來,跟咖啡和書又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寫意。

走過了田園,Teresa端來了下午茶小點和特色的茶給訪客,這裏感覺到簡單卻又帶有品味的生活氣息,與世隔絕的靜思沉澱可以不被干擾。「來的人可以靜一靜,看沒那麼沉重的書,(思考)如何看待他們的人生,對事情沒那麼執着。」她提到一行禪師,如何行、如何睡、如何吃,這些概念也是提醒大家不要追求名利,如何跟別人相處,不要那麼計較,提醒自己人生的態度。「我們選書提倡簡單生活,Less is more。喝咖啡或茶,生活小品,以前我們上班的時候連茶也不會喝。」 Teresa說。

放下想賺錢的想法

她說提早從社工界退下來,轉換了人生的下半場,才懂得茶的種類、如何沖泡、如何品嘗。「以前三十多四十年來完全沒有品味可言,這幾年放下很多事情,卻得了另外的東西,認識更多的朋友。」他們注重的是生活態度,書屋的書也是緊扣慢活的主題。

沒有跟從傳統的「文史哲」圖書分類,木牌上標的是「孤獨」、「恬淡人生」、「一個人旅行」、「當西方遇見東方」、「活得不耐煩的書」、「死亡不是意外,活着才是」……生命及生活的意義,每人的領會也不一樣。這裏的書多是心靈讀物,也有講及品味咖啡、扎染技巧、耕種等較實用的工具書。

比比書屋的書多是心靈讀物。(龔嘉盛攝)

主題書屋很容易令人聯想到拍照打卡,尤其是設在田園上就更容易成為賣點。起初他們只是想和朋友聚在一起,品品茶,看看書,也沒怎麼向外推銷,一次有朋友的女兒做功課來採訪,慢慢吸引到傳媒報道,後來愈來愈多人來,書屋才慢慢轉型及擴建,變成現時的模樣。

「我們沒有刻意去令事情變得很沉重,或是包裝什麼,也是想自然一些,可以跟大家分享。我們也無意推銷書屋那套很好,不同人也可以用不同方法放鬆。」賣書對他們來說不是一門生意,他們一個星期也只在星期五和六開放,夫婦二人平日也有其他活動,例如扎染、品咖啡、製作手工麵包等。這些都是他們的興趣,並在生活中實踐起來。正如開書屋,本身就是一種生活體驗。

放下想賺錢的想法,也是Ringo和Teresa的初衷,現在雖然不像以前般收入穩定,但開書屋實踐新的生活態度,從中卻得到更多。「日子過得好不好?其實以前也很難捱,上班很大壓力,又要看病,未必很開心。現時自己做老闆,說不開門就不開。我們不是營商,沒有收會員費,沒有任何利益,還請你吃東西喝東西,買本書一百幾十元,賺得多少?來這裏你喜歡這個環境,交個朋友,我覺得你尊重我,那就可以了。很多人來了之後再帶朋友來,又或看到Facebook介紹來我們這裏。我們把日子好好過,就算賺回人生下半場了。」 Teresa說。

書屋掛上寫着「可以拍照」、「可以打滾」、「可以艷遇」等等的木牌。(龔嘉盛攝)

以往當社工時做的是長者服務,本來二人想在書屋多做這方面的工作,但後來發現,來訪的長者卻相對沒那麼多。到書屋看書、跟他們一起吃飯的人,他們叫作「書友」。後來他們發現從事服務業的「書友」較多,比如輪班制的護士,也有很多念設計、建築的人,從事社福界、人力資源和公關的人也多,所以總括來說「書友」是從事創作或是對人的工作為主。

「主要是在職的人前來,可能是平日工作較為辛苦,在書屋度過幾個小時,可以安靜一下,充一下電。反而沒有工作的退休人士,不太需要爭取較寧靜的環境。」 Teresa說,「書友」以外,也有「活動友」,是因為有活動才來的,他們參加靜觀、咖啡班、麵包班等。

在學校或青少年中心工作的人也會前來,他們想帶青少年來體驗,有一群人是教種菜的,像是一個tour般來。偶爾也有外國的訪客看到雜誌的介紹,就帶本書來漂書,之前也有人帶《小王子》到來。這些旅客想有另類旅遊體驗,不想只在香港購物。

Ringo分享,「曾經有一群學生來採訪,他們修讀經濟學,問很多關於怎麼營運的問題。他們問書屋能否回本、這運作模式能否推介給其他人。我們的結論是這書屋不能作準。除了賣書,我們有其他事情可試試運作。不過,在香港來說,相信是失敗居多。因為租金又貴,人手又貴,但有滿足感及樂趣。我們是退休人士,沒那麼大的經濟壓力,就算不做書屋,在外面玩也要花費。這書屋的一草一木也是我們造的,我們很享受這過程,也能聚合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純粹做書屋,要搞很多推廣活動,要常常開門,但我們不希望這樣,那不如繼續上班好了。」

到書屋看書、跟老闆和老闆娘一起吃飯的人,他們叫作「書友」。(龔嘉盛攝)

帶喜歡的書來換菜

他們鼓勵「書友」帶自己喜歡的書來換菜,想做到漂書的效果,也舉辦其他類型的閱讀活動。有學校帶20多個學生來,一人選一本適合圖書館的書帶回去。一批書被買走了,他們再補新的書。「有學校辦讀書日,我們也有擺書檔。另外有些『一起靜』的活動,讓學生來到每人按主題挑一本書,喝喝茶、走走田野,之後跟其他人分享。」

要先行預約的書屋,實在不常見。對於城市人來說,來比比書屋本身就是一場體驗,如何在此放慢腳步,又是自行選擇。主題書屋的定位,本身已可以吸引到一定的書友,加上各類相關活動,讓更多人彼此認識。辦書店的人抱着信念營運,一直開拓書店的不同可能性。

雖然每家獨立書店都有其個性和營運方向,但它們之間現時似乎需要一個可以把各自連繫起來的網絡,有助更多人認識及了解它們,這個網絡將來能否建立起來,成為聚集更多書友的平台?

他們鼓勵「書友」帶自己喜歡的書來換菜,想做到漂書的效果。 (龔嘉盛攝)

相關文章︰【獨立書店.一】每間各有個性 傳遞重要價值的公共文化空間【獨立書店.二】認識香港的清明堂 讓文學作品在實體空間被聽見【獨立書店.三】重視影像的Mosses 對書本的想像不只是文字

上文節錄自第18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9月23日)《慢活與寧靜的比比書屋 到書屋本來就是一場體驗》。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