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英國學者撰《政治學百科》 全書介紹第一人竟是孔子
時下,香港人愈來愈關心政治,政治參與度也愈來愈高。《政治學百科》一書或許可以為香港人加深了解政治打好理論基礎。顧名思義,本書屬於「入門類」讀物,以人物時序的百科形式,深入淺出地講述古今中外的政治學,好讓大家速讀各種不可不知的政治理論。書中且特別強調思想形成的前因和對後世的影響,堪稱是政治學入門必讀物。撰文:李道
人就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同時,這亦屬一本「中階書」,對政治學略有認識者,不但可溫故知新,因為好多理論均可套入今日時局,更重要的是,書中網羅的逾百位名家,既包括家傳戶曉的大哲人,也涉不少名氣較遜、但理論出色的思想家,凡此種種都保證激發讀者大腦碰撞。
本書由以英國專家為首的一眾學者撰寫,並獲授權出版及使用譯文;某種程度而言,這多少確保其非政治宣傳(propaganda)工具,但同一時間,由西方人主導卻難保書中取材的地域傾向。然而,綜觀全書,以上一切「政治化」顧慮純屬庸人自擾。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 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甫翻開本書,所介紹的第一人居然是孔子,再讀下去更有孫子、墨子、韓非子,且涉印度的考底利耶(Kautilya),後來還出現不少伊斯蘭領袖,以至非洲、拉美的政治家等,已可反映本書的國際視野,非純粹視西方為顯學。此外,在談民主、資本主義、自由主義之餘,亦談權謀、共產主義、保守主義等,討論都有正反兩面、客觀地有褒有貶,亦突顯編著者並未將今日西方一套理論奉為「標準答案」。
探討各政治制度優劣性
的確,政治學不同於科學,未必有「1+1=2」般絕對真理;隨着時代變遷,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關注點,書中便很好引導讀者走入政治學發展史。
本書第一部分為「古代政治思想」,一大關注點便落在政府的目的是什麼。中國先秦時期的演繹固然百花齊放,當時顯學儒家與墨家所分別高舉的仁政和兼愛,就跟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強調的美好生活相似,即踐行智慧、虔敬正義,而非現代所指着重物質享樂,兩地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
民主必將慢慢滑向暴政。
眾所周知,兩位古希臘大哲人亦對政府形成甚有意見,並不特別高舉甚而非議民主。柏拉圖直言不諱稱,平民只是船的主人,而政客則是為了船主利益政爭不斷的水手,唯有哲學家才是引領船隻履行美德的領航員;故此,他的「理想國」乃由「哲學王」執掌,民主則必將滑向暴政。
亞里士多德並沒指定任何一種理想政制,僅在現實中歸納出六種政體:好的政體名為正宗政體,都以實現全民美好生活為目的,其中以管治人數多寡來分類,分別是一人的君主制、少數人的貴族制和多數人的共和制;變態政體則是壞的政體,皆為追逐掌權者的私利施政,同以人數劃分即為一人的專制、少數人的寡頭制和多數人的民主制。活在古希臘民主城邦的二人,顯然都看到當時政局陋弊。
到了第二部分,主要介紹橫跨公元30年到1515年之久的「中世紀政治」,宗教因素無疑深深影響政治。從伊斯蘭的穆罕默德建立第一個穆斯林政權、法拉比指「美德城」應由伊瑪目(伊斯蘭宗教領袖)而非哲學王統治,到基督教的奧古斯丁說美德要遵從教會所訂「神聖法」、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還進一步區分出「自然法」和「人類法」,認為後兩者分別按人類理性道德及由世俗社會所訂的法律都不及前者,皆可反映時人如何重視「神」多於重視「人」。此外,書中還特別探究了兩個宗教怎樣看待戰爭的正當性。
哲學家思想推動政制發展
且看第三、四部分講述的「理性與啟蒙」與「革命思想」,在人們日漸質疑宗教是否掌握真理的基礎上,神及「神聖法」的光環難免逐步褪色,上述好些說法都被修正甚至推翻。
譬如美好生活到底是什麼?康德表示,幸福是主觀的,根本不能成為普遍有效的法律原理,故政府第一義務是保護公民的權利與自由,其次才是提升幸福感。
那麼,法律又到底是什麼?霍布斯(Thomas Hobbes)指法律是人民讓渡自由與權力,從而換取政府安全保護的產物。洛克(John Locke)則謂,法律的目的不是廢除和限制自由,而是保護和擴大自由;這種自由是指在法律許可範圍內,隨心所欲地處置和安排自身、行動、財富等。
我們所有的知識都開始於感性,然後進入到知性,最後以理性告終。沒有比理性更高的東西了。
為免極權及濫權狀況,孟德斯鳩後來提出「三權分立」,即行政、立法、司法的權力必須相互分離又互相牽制。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且強調法律既要作為自由的積極擴充,大前提更須讓人民成為主權者;但他也補充,個體的「個別意志」與大眾的「公意」容易發生衝突,故須強制人民擺脫私慾來參與政治活動,否則極可能演變為多數人的暴政。
對此,邊沁(Jeremy Bentham)的功利主義,便針對民主與快樂提出「幸福計算」的數學方法:即使最好方案也可能伴隨負面效應,畢竟任何法律都約束不了自由,所以,政府要在諸惡之中作出選擇,所謂良法就是裨益多於害處。
及後密爾(John Stuart Mill)進一步指,多數人的暴政已成當時最須警惕之害,社會日益「同質化」,「標奇立異」者寡,更扼殺了新觀念及新生活方式的形成,錯誤的觀念也扼殺了檢驗及揭示其他真理的機會;故他提倡「傷害原則」,即除非個人行為損及他人利益,否則應予自由。
政治機器並不自行運轉。正如它最初是由人製成的,同樣還須由人,甚至由普通人去操作。
第四部分以後介紹了美國獨立和法國大革命的爆發,世人不單對追求自由、平等、民主、保護私有產權等敲定方向,討論重心也延伸到反殖民、反帝制、民族自主以及女權、有色人種的人權及環保等方面。
怎樣爭取相關政治權利?暴力及戰爭的正當性再次提上議程,由甘地、曼德拉的非暴力抗爭,到毛澤東、哲.古華拉等的武裝革命,書裏自然都有提及。其中,當然不能不談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之爭;早於馬克思的《資本論》及《共產黨宣言》,已有不少財產制度的討論。最後,就連伊斯蘭恐怖主義,書中亦有觸及。
對緊貼時局的讀者而言,看畢上述內容一定會有所感悟與反思。究竟當前各地政府是否致力為人民施行仁政、實現美好生活?亦或僅為掌權者一己之私?另外,這是「由上而下」的「監人乃後」,還是「由下而上」旨在締造更自由、更平等的環境?法律在擴充自由與限制自由之間,有否做到適當平衡?民主又有否墜入民粹之窘?怎樣處理少數「鄰避效應(not in my back yard)」與多數利益的矛盾?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角力,包括財產應如何分配等,真的隨冷戰結束而塵埃落定嗎?凡此種種,書中都有更深入、更全面、更透徹的闡述。
對近代中國論述不足
可是,在人物選取上,愈到近代卻愈嫌太多政治家、太少哲學家。縱然政治學是門實踐學問,必須務實不務虛,多談真正將政治理念履行過來的經驗,本是無可厚非,例如推翻奴隸制的林肯、建立首個共產國家的列寧;不過,將一些理論層面較淺的政治人物都一併收錄,卻恐不夠切合「政治學」主題。
事實上,諸如希特勒的納粹主義、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義,還有奉行新自由主義的戴卓爾夫人、列根,書中倘能獨立成章地詳述背後思維,相信必更完美。另外,在論及克勞塞維茲(Carl Von Clausewitz)的《戰爭論》、甚至獨立談邱吉爾的綏靖主義之餘,在國與國的政治關係上,從實際影響重大的馬歇爾計劃,到今日或仍適用的修昔底德陷阱等,也理應觸及才是。
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另外,本書雖涉不少中國名字,但數量仍嫌不夠。例如,自先秦九流十家直到孫中山及毛澤東,中間就再無提到任何中國人或思想;誠然,這段時間中國思想史發展未如人意,但難道就毫無亮點可言?至少要提秦始皇統一中國及實行中央集權的制度,如何令中國走上與歐洲截然不同之路;黃老的道家「無為而治」,亦不明為何遺漏了,而且沒跟儒、墨、法並列……而當戈爾巴喬夫的「Perestroika(改革)」和「Glasnost(開放)」都收錄其中,為何就不談鄧小平「貓論」締造的經濟奇蹟?
說到底,「政治是眾人之事」(孫中山語),「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亞里士多德語),說明人與政治是分不開的。為更好參政議政,提高民主之下的民眾政治素養,《政治學百科》做到了開卷有益。
上文刊載於第155期《香港01》周報(2019年3月25日)《《政治學百科》帶你跨進政治門檻》,網上標題為編輯擬定。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