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豪專欄】AI無所匹敵? 3招迎戰辦公室人工智能

撰文:蔡東豪
出版:更新:

律師朋友說,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分析最有可能被AI取代的行業,榜首是律師。律師的工作之中,案例研究的比重不輕,這種工作電腦勝人腦。另外,法律文件的嚴謹,很大程度講求客觀分析,電腦比人腦可靠。當然,律師的工作遠超過研究和分析,這行業肯定不會完全被取代,但部分工作範圍將會由電腦代勞,似成定局。如果閣下讀中三的兒子,立定決心做律師,他需要知道這行業面臨巨變。

律師不是唯一被科技影響的行業,各行各業或多或少受衝擊,打工族須裝備自己。但怎裝備?有些人認為應該了解對手,知己知彼,例如惡補AI。我想起十幾年前科網狂潮,本地大學推出「時令」課程,例如e-commerce,誰不知泡沫一年內爆破,不知道那些就讀三年e-commerce課程學生的下場是怎樣?

各行各業或多或少受AI衝擊。(iStock)

放工後帶着疲倦身軀上堂,或逼自己修讀網上課程,可以是辦法,但付出和回報,未必成正比,我建議另一種迎戰方式:強化我們已經擁有的強項。換句話說,與其擴張戰場,不如縮短戰線,集中火力做好已經做得不錯的地方。我會集中以下三方面,都是科技的死穴:

一、說故事。我們都知道溝通的重要,而溝通的最基本,是說故事。你有事情想告訴我,坐低,我的第一句說話是:What’s your story?人的說故事能力比電腦強,特別是在集體抗拒PowerPoint式溝通的年代。電腦肯定可以設計更精準的PowerPoint,但電腦不懂得故事中的「軟」元素。「軟」是「硬」資訊的反面,激發想像和情感,軟技巧源自人的創造力,以及只存在人心裏的同理心。電腦也懂「易地而處」,但由電腦程式引領,跟由心而起的版本有分別。我相信100年後,仍有人看小說,而最精彩的小說不是由電腦寫。電腦可以準確無遺地吸收歷史上最精彩的小說橋段,並加以分析和整理,寫出最合市場口味之作。幾可肯定,二流小說家將無立足之地,電腦的靈感源源不絕。然而,寫出人性,觸及靈魂深處的書,仍然是人寫的。多注意自己和別人的說故事能力,懂得欣賞觸動他人情感的故事,效果勝過強迫自己吸收硬資訊。

多注意說故事能力,懂得欣賞故事,效果勝過強吸收硬資訊。(iStock)

二、看全局。足球的中場指揮官,只得一對眼,怎可以清楚看到其他隊友在做什麼,更不可能的是,將會做什麼?這種能力區分了出色和普通足球員,普通人看到眼前的一塊草地。如果要我猜,你的上司擁有什麼你欠缺的技巧,我猜是掌握全局的能力。全局的意義包含看到和看不到、今日和將來、有可能和沒可能,充滿不確定,黑白不分明,少數人掌握到,大部分人掌握不到。看全局正是AI的弱項,電腦知道自己看到什麼,但背景是什麼,卻是電腦的盲點。解決問題,須了解背景,context背後有什麼相關的歷史,明和暗的人脈,牽連的利益關係和人際化學作用,這些結,電腦不懂得拆解。人腦也想到爆炸,最後的方案可能是不完美的抉擇,但生命總要前進。我們知道問題套入背景之後,變成另一個問題。電腦勇往向前,我們起碼停下來,嘆一句:「呢鋪大鑊!」

三、人際關係。最近聽到這故事,朋友有事需要找識於微時的CEO朋友,從新聞知道CEO朋友的公司牽涉在一宗世紀「大刁」(big deal)之中,肯定忙到無朋友。但朋友的需要迫切,硬着頭皮傳短訊,解釋一宗對CEO朋友來說,微不足道兼無厘頭的小事。CEO朋友半小時回電話,朋友嘩然,我以為你好忙,CEO朋友說,忙極都要回覆朋友的。所有人都有人際網絡,特別是強網絡,包括父母兄弟姊妹、朋友、同事等。我在專欄說過多次,神來之筆不會來自強網絡,因為我們相處機會太多,太熟悉對方,逐漸地成為了對方,舉止談吐混為一體。神來之筆永遠來自弱網絡,例如一兩年見一次的舊同事,偶爾在某場合遇到的同行,飛機上遇到失去聯絡的朋友,這些人的遭遇,以及談吐方式,隨時帶來驚喜。

人忙極都要回覆朋友,AI就不會了。(iStock)

CEO朋友的人際關係能力可能特別強,或者只是做刁做到悶,忽然見到有個陌生短訊,答一下也無妨,都不重要,我肯定電腦比較勢利,做刁時專心做刁。

上文刊載於第141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2月10日)《AI不能取代我》,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香港01》周報特約撰稿人蔡東豪《企管人文》專欄文章:【蔡東豪專欄】打工族要對抗內疚 調整心態好重要【蔡東豪專欄】打工族掌握熄機能力 日做夜做依然不會累?【蔡東豪專欄】夜收工 不怪公司怪自己?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