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共外交思維 巨額金援並非「打腫臉充胖子」

撰文:唐宇廉
出版:更新:

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在上周一和周二舉行,許多外國媒體質疑非洲國家勢將因中國大舉投資而跌入「債務陷阱」,而北京對有關國家高達600億美元的財政援助及貸款,也令內地網民怨聲沸騰,批評此舉過度照顧友邦,犧牲自家同胞利益。為何北京甘於、敢於下如此大手筆?要回答這個問題,還須從根本上理解中共的外交思維。

上周二(9月4日)論壇閉幕當日,與會各國通過《關於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19-2021年)》,對以透過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框架解決國際政經分歧表達支持,並且贊同經濟全球化和「一帶一路」建設。宣言同時指出,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唯有攜手合作,才能有效應對全球性挑戰。

而在上周一(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題為《共同邁向富裕之路》的演說,闡述中國加強對非洲關係的新主張,提出在原有「十大合作計劃」基礎上,未來三年和今後一段時間重點實施「八大行動」,包括實施產業促進行動、支援中國企業參與非洲基礎設施建設、擴大進口非洲商品特別是非資源類產品、為非洲提供多個中國政府獎學金名額和研修培訓名額、鼓勵中國人到非洲旅遊,以及提供無償軍事援助等,務求進一步推動中非合作。

習近平提出重點實施「八大行動」,大力支援非洲。(視覺中國)

不附加條件的「豪爽清單」

習近平演講期間還提出「五不」原則,包括不干預非洲國家探索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內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不在對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不在對非投資融資中謀取政治私利。

然而,在這場中國本年最大規模的主場外交活動上,最受爭議的不是上述政策或立場宣示,而是有點兒令人側目的「豪爽清單」。當習近平宣布額外向非洲提供600億美元(約4,100億元人民幣)援助,免除與中國有外交關係的非洲最不發達國家、重債窮國、內陸發展中國家、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截至2018年底到期未償還政府間無息貸款債務後,內地網絡世界即時怨聲四起,「打腫臉充胖子」、「哪來的錢」、「忍不住想罵」之類的言論充斥微博,北京大學憲法學教授張千帆更撰寫文章,質疑金錢援助和免債牽涉國家開支,必須獲人大批准,否則便屬違憲。

對於這種批評,已有專家澄清有關款項來自外匯儲備,而非財政預算,本就無法用在國內,也毋須人大批准。然而,縱然合乎憲法,依舊沒能解開人們的疑問:為何當局寧願向友邦「派錢」,也不願意把款項用在國內建設?要回答這個問題,還須摸清中共的外交思維。

金援背後有長遠政經考量

對於外交工作,北京一貫處理方式是在政治、經濟等層面作出長期打算,並非着眼於一時回報,中非合作的情況就更是如此。

在政治層面,非洲面積大於中國、美國和歐盟總和,人口多達12億,毫無疑問是全球治理的關鍵一環。眾所周知,中國已定下必須更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目標,自然無法忽視非洲的存在。

非洲人口眾多,是全球治理的重要一環。(視覺中國)

事實上,中非有着久遠的政治紐帶,幾乎每個年長中國人都知道,「亞非拉兄弟」把中國抬進聯合國的故事:1971年,聯合國大會就「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進行表決時,在111個參與表決的國家當中,41個位於非洲,其中26個投下贊成票,展示其獨特的國際影響力。在中蘇分裂、中美尚未正式建交的當時,非洲國家的支持自然無比重要。到了中國銳意參與全球治理的今日,非洲的重要性自然有增無減。

另一方面,與中華民族復興緊密相連的「中國夢」近年屢屢受到西方國家質疑,認為這實質上反映中國有意取代西方秩序的野心。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中國透過支援目前仍然相對貧困、歷史背景與自己相似的非洲,讓後者切切實實感受到好處,藉非洲人之口講「中國故事」,相信比中國人自己講「中國夢」來得更有說服力,更能有效證明中國是和平崛起。

從經濟層面來看,加強中非合作對中國也有莫大益處。大部分非洲國家發展狀況良好,在過去十幾年間,當地經濟年均增長率超過5%,其中科特迪瓦、埃塞俄比亞、盧旺達、坦桑尼亞等國的年均增幅更保持在7%以上,昔日非常落後的非洲大陸,早已不是吳下阿蒙。加大對非洲的投資,令非洲各國發展與中國經濟相匹配的產業,從長遠考慮構建「相生相存」的共生關係,不但是「命運共同體」的具體落實,亦可確保中非關係有更為堅固的基石。

更重要的是,目前養活12億人的非洲,2050年前後人口總數可能增至26億。人口紅利、龐大市場、天然資源豐富,以及仍處於工業化初段等事實,令這個潛力無限的大陸廣受外界看好,這些特點恰恰能與擁有資本、產能和技術的中國進行互補。目前,中國正透過「一帶一路」建設帶動非洲經濟發展,位處東非的亞吉鐵路和蒙內鐵路,便是當中表表者。展望未來,類似的合作項目還陸續有來。

假若僅着眼於短期利益,是難以了解中國政府當下的外交宏觀佈局,更遑論意識到中國與非洲國家進一步發展關係,最終會為中非人民帶來無窮益處,那些反對「派錢」的中國網民在很大程度上未能意識到這點。值得留意的是,北京在看到民情反彈後仍堅持金援及免債,可見它未受到短期和浮動的民意牽制。歸根究柢,從政者必須為人民做對他們好的事,縱使他們一時三刻未必理解。

普通民眾一般着眼於短期利益,較難了解中國政府當下的外交宏觀佈局。圖為習近平迎接非洲國家領袖時的情況。(視覺中國)

先訂目標再落實 展現誠意

為非洲國家提供援助,可謂一種着眼長期收益的親善政策,有助北京擴大並鞏固「朋友圈」。一直以來,西方國家受自身價值觀影響,為非洲提供援助時,首先會巨細無遺地附加改善人權、促進民主、改善勞工權益等條件,受助國亦必須公開預算、接受議會和媒體監督,否則援助便會終止。

中國卻沒有類似要求。與西方「先確立問題,然後再摸索一個個具體解決方案」的手法不同,中共一向「先確認宏觀目標(譬如發展中非合作關係),再分步驟具體落實」。在一黨執政的制度下,中國政府可以保證「發展中非」關係的大方向數十年不變,但在非洲國家相對欠缺資金,因而起步較難的情況下,如何確保對方的政策穩定持久?中國提供600億美元援助和免債,便是要展示誠意,確保合作順利,踏上深化合作的第一步。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壽慧生曾形容,西方附加政治條件的援助使非洲國家淪為援助對象,而非發展主體,長遠而言對當地未必有利。這樣看來,不帶條件的中國援助模式反而有可取之處。南非總統拉馬福薩(Cyril Ramaphosa)便若有所指地表示:「與其站在世界某處一個高高的屋頂上批評別人,應該讓相關國家自行決定如何參與資金支持項目。」

當然,北京展示誠意、與非洲深交的方法不只這些:自1991起,中國外長每年首訪目的地必定是非洲國家,這個傳統一直保持至今;習近平2013年當選國家主席以來,更在短短五年間三度出訪非洲,異常頻密。

至於今次中非合作論壇,中國對來賓亦是毫不怠慢。8月30日至9月3日間,習近平親自接待了20多位非洲國家領導人,部分非洲國家領袖見完習近平後,還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中央書記處書記王滬寧等中共高層會晤。在9月3日宴會上,中共政治局七大常委和國家副主席王岐山一起出席,這種規格和去年11月美國總統特朗普訪華時看齊。

北京在進行對非外交時,所採用的其實是親善手法。無論是金援和免債,或者是以有別於西方模式的方法提供援助,說到底都是服膺於一個原則——長期打算,而這個原則不會因一時一事,包括民情抵觸和西方質疑而轉變。

上文節錄自第128期《香港01》周報(2018年9月10日)《解讀中共外交思維 巨額金援並非「打腫臉充胖子」》。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