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為鄰.下】龍虎山 從光禿禿變成動物宜居地
龍虎山的位置非常便利,可坐小巴、巴士或地鐵站徒步十五分鐘到達,旁邊就是人來人往的香港大學,中心位於龍虎山山腰位置,再走一段路,會到達龍虎山郊野公園,這郊野公園在1998年成立,佔地47公頃,是全港面積最小的郊野公園,只佔全港郊野公園總面積的0.1%,但小小的山頭住了非常多動物,這裏約有130種雀鳥(全港540種),其中包括極度瀕危的小葵花鳳頭鸚鵡,冬天的候鳥「明星」小仙鶲等;這裏又有110種蝴蝶(全港230種),其中包括不常見且受法例保護的裳鳳蝶;還有25種爬行類(全港76種)和10種兩棲類(全港24種)動物,其中包括瀕危的短腳角蟾。攝影:吳鍾坤
去年,港大生物學家在龍虎山發現全球新蟻種,命名為「紫荊花細腰金蟻」(即「金樹蟻」),這令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職員Hugo(杜振南)更覺得龍虎山是一個未知的寶藏,「原來人類尚未發掘的東西有很多,所以這刻很難準確判斷龍虎山的生態價值,這也適用於香港其他郊野地方。鄰近市區的地方是否必然沒有生態價值?可能只是我們尚未發掘。」Hugo眼中的龍虎山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漫步一段路,已很大機會遇見很多不同的動物,而且每次都與動物很親近。
龍虎山是Hugo認識生物及對生物感興趣的起點。雖然他中學也常到郊野公園,但直至他讀大學,到龍虎山參加蝴蝶、雀鳥的生態調查,看見三寶鳥、綬帶、綠翅金鳩等雀鳥,又因為知道蝴蝶有一種登峰的習性──像人類喜歡爬山一樣,蝴蝶喜歡飛到山頭聚集──而在山頭看見蝴蝶爭地盤等有趣行為。他其實一直對生物感興趣,只是不知要在哪裏了解更多或實踐他的興趣,而通過不斷遊走龍虎山,認識身邊常見的生物,他慢慢想要了解更多,「因為你每次行龍虎山都有機會接觸新事物,所以每次上來都覺得很新奇,慢慢對生態或對大自然就有更濃厚的興趣和想認識更多。」
而這個動物安居的樂園,因為行山難度低和容易到達,每天吸引大量晨運客,也因此成為職員眼中非常適合用作生態教育的地方。Hugo認為要借助龍虎山來宣揚香港的生態價值,「如果龍虎山這麼細小已經有很多生物,已經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對比下,香港更偏遠更無人的地方就更厲害了。」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職員Yu(陳燕瑜)很喜歡看這裏的動物互動,如螞蟻圍攻蟑螂、蜘蛛織網、紅嘴藍鵲的幼鳥正在吃皮厚的黑眶蟾蜍等。一年前,Yu還是只知道屋簷下築巢的是燕子,她讀地理,不認識身邊的動物──就算是很常見的雀鳥也不認識,而日日夜夜在龍虎山工作、探索,令她知道在中心外吸食紅絨球花蜜的是叉尾太陽鳥,又知道風中忽然飄來在她面前不斷旋轉的是珠頸斑鳩的羽毛,這令她非常快樂。
不過,這座龍虎山動物樂園,在五六十年前,其實是一座光禿禿的山,只有大石和草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殖民地政府花了很大心力回復山上的樹林覆蓋率,引入紅膠木、白千層、台灣相思、愛氏松等外來樹種。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職員Ray(朱偉基)說:「這些外來樹種令泥土很快復原,樹木令生境改變了,這裏的原有物種重新生長,整個地方愈來愈多樹,很多生物就回來居住。」
原來一個生態價值低的郊野地區,是可以重新變成一個動物宜居的地方?「沒錯。現在人人都說一些地方的生態價值低,要用來發展,但龍虎山是一個好例子。從前不會有人說這裏有生態價值,但為什麼這裡現在的生態價值高,是因為那時候的政府有做事。如果你要發展一個地方,就算這裏有再高的生態價值潛力,你也會說到它生態價值低,而你只要破壞其中一部份,動物就會走。」
上文節錄自第122期《香港01》周報(2018年7月30日)《龍虎山 城市邊陲的動物樂園》。
其他城市邊陲野生動物:【動物為鄰.上】龍虎山 城市邊陲的動物樂園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