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亞洲電動車之父陳清泉:香港有條件發展核心技術
電動車時代加速推進,香港曾經是全球最早研發電動車技術的地方之一,早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亞洲電動車之父之稱的陳清泉教授便在港進行電動車相關研究,技術被多國採納。陳清泉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在電動車科研上,香港有人才、有技術、有資金,但優勢正在減弱,政府需要擺脫過往積極不干預政策,大舉投入資金,發展電動車「核心技術」。
香港曾經是世界最早研究電動車的地方之一,早於八十年代,電動車產業仍未成熟之際,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便開始進行電動車研究,並分別在1986年及1990年創辦國際電動車研究中心和世界電動車協會,因此被譽為世界電動車三大權威之一,也同時獲亞洲電動車之父的美譽。
陳清泉早於1976年至1980年間任教於香港理工學院(現稱理大),1982年轉任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講師,1994年起升為系主任至2000年。其後政府於2009年成立「推動使用電動車輛督導委員會」,陳清泉亦被委任為會員之一,現時仍擔任公職。談到香港電動車發展,陳教授稱當年許多與電動車相關研究都在香港進行,「我的研究成果對其他國家有啟蒙作用,許多國家都使用我的專利。」當時其技術被印度公司Reva採用並產業化,其論文及專利也被日本、德國、美國、中國等廠商使用。
香港三十年前已有前瞻電動車科研技術
1990年,第十屆國際電動車大會於香港舉行,陳清泉說:「當時我設計了永磁電機,後來由美國一家專門生產電動車用的電動機公司生產,是當時效率最高、功率最密的永磁電機,成品在大會展覽。此技術後來用於當時BMW生產的電動汽車,同時亦刊登於美國1991年Popular Science期刊的One hundred best of what's new for 1991 。」其後,香港大學於1993年集合海內業界力量,成功研發出U2001電動車。
由此可見,香港三十年前便有成熟的電動車科研技術,現時一些技術也是世界前瞻,陳清泉認為這與香港擁有學術自由、教授工資相對於內地高有關,因此能吸納許多世界知名教授進駐香港的大學。陳清泉認為,香港集人才、資金、技術於一身,有條件發展電動車核心技術(所謂電動車核心技術,業界一般理解為電池、電機、電控技術),再將其註冊專利,輸出內地及外國車企。
陳清泉:科研需要政府投入
不過現時優勢正在減弱,陳清泉指出主因是研發資金落後其他地方,「20年前,香港教育資助委員會,每個科研項目批幾十萬至100萬不等,20年後也是一樣;但內地在20年前,(每個項目)在科研院可以申請幾萬元,現在一般一個項目是100萬至幾千萬元。」長遠下去,香港將面對流失人才的風險,不利科研發展。他斷言,「今後五年至十年,那些沒有核心技術的(地方)會被淘汰。」
要迎接創科時代、抑或被時代淘汰,是一念之差。「你看看大陸不斷搞科研,是電動車成功的關鍵。」陳清泉認為,未來政府應加強科研投入,並要進行監管,確保資源能產生經濟效果。政策關鍵並非只在量,更應重質,政府要思考如何將錢切實用到科研人員身上,改善研究人員待遇及研究資源,才有望為科研團隊突破局限,讓香港科研一飛沖天。
上文節錄自第105期《香港01》周報(2018年4月3日)《重尋開發電動車優勢 創科Made in Hong Kong不是夢》。
其他有關「電動車」的相關文章: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敬請留意4月3日(星期二)出版的第105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